第六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19/20页)

俄夷拨弄是非,勾结挑衅,最为可恶!此时亦不必明言。

躲在暗处施放冷箭的对手,远比战场上的敌人更加让人憎恶!

伊格纳切夫被拒,当然并不甘心,因此继续鼓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城。咸丰皇帝增兵通州的消息,也是当时在北京的俄国东正教主教透露给伊格纳切夫,而后由伊格纳切夫透露给英国公使额尔金的,最终使得英法联军提前采取军事行动,让北京城陷入了浩劫。

可以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虽然没有对清政府动用武力,但一直在充当英法联军的帮凶,在几个决定大清帝国命运的关键节点上,俄国人都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例如僧格林沁撤防北塘以及咸丰皇帝增兵通州,都是俄国人将消息走漏,最终导致大清帝国一败涂地。然而让人费解的是,咸丰皇帝既然已经看穿俄国人的嘴脸,居然还在英法联军进攻通州的时候,请伊格纳切夫出面担当调停人。或许这也只能用病急乱投医才能解释得通。

这样一来,就让伊格纳切夫找到了乘机勒索的机会,他当即对清政府说,只要答应俄国人以前提出的条件,就立即出面进行斡旋。当时已经接管北京事务的恭亲王奕,倒是看出俄国人居心不良。他上奏咸丰皇帝,明言俄国人是英法两国的帮凶,绝对不能相信俄国人,但是如果就此拒绝俄国人,说不定其会更加从中作梗,只能暂时利用俄国人,至于他们后期会提出什么要求再做理论。

应该说这只能算是死马当活马医。在当时找不到更好办法的前提下,咸丰皇帝也只好同意了奕的建议。

等到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后,伊格纳切夫开始站出来邀功。俄国人标榜自己是调停人,实际上却是英法两国的合谋者。就算没有俄国人,清政府也得被迫与英法签订城下之盟,但既然清政府已经让俄国人担当调停人,现在战争也确实已经停止,所以伊格纳切夫肯定要将停战功劳揽在自己身上。

伊格纳切夫趁机向清政府提出了事先早已经拟定好的要求:

1.划定中俄东部边界以乌苏里河、兴凯湖,至绥芬江、图们江一带地界。

2.确定中俄西部边界以沙宾达巴西到斋桑湖,西南顺天山之特穆尔图淖尔,南至浩罕边界为界。

3.彼此各派信任大臣会同勘定,设立界碑以为凭据。

4.开放北京、张家口、库伦、齐齐哈尔、喀什五处通商,并划地设立领事馆。

纵观俄国人提出的条件,大部分依旧是先前《瑷珲条约》的内容,但是这一次北京事务暂时由奕管理,因此咸丰皇帝有必要听一听奕的意见。

在奕看来,英法联军之所以大兵压境,就是因为俄国人的从中挑唆,如果不把俄国人排挤出去,恐怕还会从中作梗,英法联军轻易不会撤出中国。目前要想解决英法问题,必须先解决俄国人的问题,不如暂时答应他们的一些条件,但北京、张家口、齐齐哈尔三处乃是大清的重地,绝不能答应俄国人通商的要求。

以今日视角,有人认为奕是软骨头,是向俄国人屈服,所以才建议咸丰皇帝批准条约。但从当时的时局出发,在那个英法两军大兵压境,而且大清军事实力也不如俄国的时间段,奕的建议未必就没有道理,至少可以将清政府与英、法、俄甚至加上美国的矛盾中去掉一个,算是减少了一个对手。这对于已经疲于应对焦头烂额的大清帝国算是一个缓解。

而且,俄国人至少还没有兵临城下,他们提出的割让土地要求,但至少没像英法两国那样,已经直接威胁到大清皇室,所以我们应该站在时局角度,去分析作为皇室宗亲的奕的这个建议。

时局的艰难加上清政府的羸弱,咸丰皇帝终于在九月二十六日(11月8日)发布谕旨,批准了奕的建议。六天后,奕代表清政府与伊格纳切夫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同时清政府也承认从即日起,先前签订的《瑷珲条约》开始生效,而且在俄国人的逼迫下将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由中俄“共管”改为俄国独自管辖,这样俄国人就又多侵占了中国四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与清政府先前所签订的各项条约相比,割让领土最多,堪称最大的卖国条约,而且,这两个条约不仅让中国失去了大面积领土,更对中国后世的海洋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