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17/20页)
咸丰八年(1858)四月,双方谈判开始。穆拉维约夫以“助华防英”为借口,提出割占中国领土的要求。他认为中英之间正在交战,英国人很可能会占领黑龙江及以南沿海地区,目前只有俄国依据所订条约,声明上述地区归俄国领有,才能遏制英国人的侵犯。俄国从海上保卫自己的领土,应当占有海滨地区,而为了建立海滨地区同西伯利亚的关系,应该在黑龙江建立居民点。他甚至更露骨地表示,为了中俄双方的利益,中俄必须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划界,这是两国之间最为合适的天然疆界。
穆拉维约夫的表态等于将俄国的侵占目标全盘托出,奕山当然不能答应,他的理由依旧是康熙年间两国所达成的协议,如果按照俄方现在的要求修改当初的协定,断难迁就允许。
针对中俄划定边界的问题,奕山和穆拉维约夫在将近半个月的时间里争论不休,而且咸丰皇帝已经明确指示过边疆问题的处理方法,因此奕山的态度十分强硬,搞得穆拉维约夫最终以武力相逼,致使奕山不得不屈服,于是双方在四月十六日(5月28日)签订了《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从内容上看可谓是完全满足了俄国人的要求,例如:
黑龙江、松花江左岸,自额尔古讷河至松花江海口,作为俄罗斯国所属之地;右岸顺江流至乌苏里河,作为大清国所属之地;由乌苏里河往彼至海所有之地,此地如同接连两国交界明定之间地方,作为两国共管之地。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河,此后只准中国、俄国行船,各别外国船只不准由此江河行走。黑龙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原住之满洲人等,照旧准其各在所住屯中永远居住,仍着满洲国大臣官员管理,俄罗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
这等于将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六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全部割让给俄国,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虽然名为中俄共管,但以清政府当时的实力,也只能是看俄国人脸色行事,事实上也是纳入了俄国的管辖范围。
《瑷珲条约》签订后,奕山上奏咸丰皇帝,为自己签订卖国条约的行为进行辩解。他向咸丰皇帝解释说:如果不按俄国人的要求去做,恐怕北部边境就会开启战端,再加上英法两国以及南方的“长毛匪”,大清帝国就将永无太平之日,现在虽然签订了条约,但是在具体的勘界问题上,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瑷珲条约》中涉及的地界大部分属于吉林将军景淳的管辖范围,奕山作为黑龙江将军,其实是没有权限划界的,等于是一种越权行为。但既然条约已经签订,而且奕山也说在具体勘界时可以灵活操作,因此咸丰皇帝谕令,如果俄国人提出勘界的要求,可以采取拖延的方式,让俄国人知难而退。
有了咸丰皇帝的这道命令,从咸丰八年(1858)七月一直到咸丰九年(1859)五月,俄国人虽然屡次提出要进行实地勘界,但清政府的官员却以各种理由推脱。俄国人当然不会罢休,多次独自前往乌苏里江进行勘界。咸丰皇帝终于发怒,将火气全都撒在了奕山身上,认为绥芬、乌苏里河地属吉林,并不与俄国接壤,也并非奕山的管辖之地,而奕山在没有向俄国公使详细解释的情况下,擅自签订了割地条约,着即革职来京听候处理。
奕山被革职,俄国人等于瞬间失去了可以交涉勘界问题的对象,于是立即派公使到北京,向清政府交涉勘界问题。咸丰皇帝派出肃顺与时任俄国公使的伊格纳切夫展开了交涉。
肃顺于咸丰八年(1858)九月调任礼部尚书署理理藩院事务。那时候清政府还没有专业的外交部门,肃顺因为理藩院的职责,要管理蒙、回、藏等少数民族的事务,也算是积累了一些处理复杂事务的经验,而且肃顺本人足智多谋,因此面对俄国人到家门口的挑衅,咸丰皇帝决定让肃顺去应对。
咸丰九年六月十一日(1859年7月10日),肃顺与伊格纳切夫开始了首次会晤。谈判从一开始就异常激烈,肃顺的态度非常坚定,表示《瑷珲条约》属于无效条约,对俄国人到北京感到十分奇怪,目前已经没有未加解决的俄国问题,所以请俄国代表立即返回自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