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艰难之开端(第16/17页)

咸丰皇帝断然拒绝,他认为向荣的这个请求,是削弱江北大营的愚蠢想法。江北大营一旦削弱,太平军就又有可能挥师北上,到时京畿地区受到威胁,向荣承担得了这个责任吗?因此他痛斥向荣说:

汝自广西追贼至江南,徒费多兵,未见有尺寸之功,尚何面目拨江北之兵?断不准行,汝必要江北兵,可将汝首送来。

咸丰皇帝的话让向荣无地自容,吓得他立即上表请罪,此后不敢再提请拨江北之兵的事。可是随着战局的发展,江南大营的兵力越来越捉襟见肘,向荣感觉自己的前途十分暗淡,也暗自埋怨皇帝陛下为什么如此不理解自己。他或许并不知道,江北大营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江北大营最初的最高指挥官是钦差大臣琦善,直隶提督陈金绶帮办军务,大营成立不久后就开始围攻扬州。咸丰三年(1853)十一月,太平军扬州守军在清军的极大压力下,在曾立昌、陈世保的指挥下冲出扬州,与赖汉英、黄生才等援军会合南走瓜州。琦善随后领军进入扬州,实际上是占了一座空城。

咸丰皇帝得到消息后,发出上谕,对琦善围攻扬州那么长时间最后仅是得到一座空城,表示极为不满,将琦善、陈金绶等一干人革职留营效力。那段时期琦善虽然丢了职位,但毕竟还能利用自己的威望统领着江北大营的军务。

次年江北大营便发生了人事变化。咸丰四年(1854)二月,琦善领兵进攻瓜州,遭到了太平军的顽强抵抗,总兵瞿腾龙战死,琦善因为战事颇为不顺也身染重病,半年后死于军中。咸丰皇帝以前任江宁将军托明阿为钦差大臣,督办扬州军务。托明阿就这样成了江北大营的第二任主帅。

身为满洲旗人的托明阿,也算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勇将,历任参将、副将、总兵、提督、将军等职。咸丰三年(1853)他奉命领军援救安徽滁州,堵截太平天国北伐军,而后又尾追北伐军至河南、山西、直隶等地,因为作战负伤不得已解职休养。咸丰四年(1854)二月伤愈后,赴直隶僧格林沁军营帮办军务,奉命围攻阜城、东光、连镇,为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立下功劳。七月,托明阿被咸丰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后,就赶往扬州督办军务。咸丰皇帝特意下谕令,让他悉心筹划,与陈金绶等人全力配合镇压太平军,尤其要与江南大营的向荣经常联络,万万不可心存成见。

咸丰皇帝的谕令就如同一个预言,或许他对自己的臣子实在过于了解,所以才特意给托明阿下了这样一道谕令。后来的事实证明,托明阿仰仗自己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的那点儿功劳,丝毫不把向荣等人放在眼里,不仅没和向荣建立联络,而且对自己驻守的扬州地区也疏于防备。

早在咸丰三年(1853)的时候,因为上海小刀会的起义,内阁学士许乃钊因在上海镇压不利而被革职处分,咸丰皇帝以吉尔杭阿署江苏巡抚。咸丰五年正月一日(1855年2月17日),吉尔杭阿在法军提督拉尼尔的协助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拿下了上海,小刀会领导人刘丽川带领贴身的二百名卫兵想要从虹桥突围,最终寡不敌众战死,小刀会起义被镇压下去。

咸丰皇帝随后让吉尔杭阿奔赴江南大营帮办军务,这样一来就为向荣增添了一些实力。可是好景不长,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咸丰皇帝不知出于什么意图,谕令吉尔杭阿移兵进攻镇江,试图切断镇江太平军守军与外界的联系。可是太平天国燕王秦日纲看出其意图,立即增兵镇江,当时已经升任冬官正丞相的陈玉成带领先锋部队一举冲过清军防线,与镇江守将殿左五检点吴如孝会师,成功建立了与镇江之间的协防战线。

咸丰六年(1856)二月,秦日纲与镇江城内守军内外夹攻大败清军,焚毁营盘十六座。当时清军防线一片大乱,秦日纲乘胜东进,由金山连夜渡江进兵瓜州,并于次日拂晓时分,发起了对江北大营的驻防地扬州的进攻。

由于托明阿疏于防备,在太平军连续摧毁营垒一百二十余座后,清军依旧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当时清军闻风而逃,托明阿最后被太平军打得只剩下千余人,不得不退守秦家楼、蒋王庙一带。三月一日(4月5日),太平军成功占领扬州府,这也就意味着苦心建立的江北大营,由于托明阿的疏于防范,基本上已经处于瘫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