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在悲愤中挣扎(第9/16页)
英军士兵见此状况,急忙赶来扑救,苏亚炳大喝一声,拔出腰刀向英军一通猛砍,英军士兵立即开枪还击。混战中有两名英军士兵当场毙命,苏亚炳、李亚三、何亚郁等数人也都被英军开枪击中负伤倒地,其中五人因伤重而殒命。愤怒的百姓全都高喊“杀贼”,全力阻止英军士兵灭火,大火熊熊燃烧直到次日方才熄灭,共烧毁英国人四间房舍。这就是当时火烧十三行的全部过程。
事后两广总督祁贡向道光皇帝详细汇报了此事,说是“民洋争吵,致使洋楼失火”。祁贡这种说法,具有试探性,因为他十分清楚道光皇帝内心对英国人一直是抵触的,而这个事件确实也给英国人带来了损失,所以他采用了“民洋争吵”这种模糊的说法—只是汇报了过程,而没有界定责任。当然,这也源于道光皇帝在去年下的一道谕旨中的一句话:
粤省士民,因该夷情形傲慢,激成公愤,迥非借端滋事者比。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皇帝陛下是偏向社学的,所以火烧十三行事件出来后,祁贡的态度一定会是小心翼翼的,事实证明祁贡的判断是正确的。道光皇帝接到奏报后,特别指示祁贡要秉公办事,而且道光皇帝给祁贡下了死命令,要“总当使洋人服输,不致有所借口,尤不可屈抑士民,使内地民心因而解体”。道光皇帝等于清楚表达了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就是让祁贡不要追究社学在这次事件中的责任,尤其不能采取暴力镇压的方法,也是乘机利用民间力量打击一下英国人嚣张的气焰。
知道了皇帝陛下的明确态度,祁贡在处理这件事情上也就有了底气。璞鼎查事后给祁贡写信,提出索赔的要求。祁贡因为有了道光皇帝的明确指示,所以面对璞鼎查也不敢过分软弱。他回复说希望璞鼎查不要过分纵容自己的士兵,当地百姓一旦万众一心,绝对是一股非同小可的力量,一旦触犯众怒,后果更加不可设想,真要是到了那种局面,大清政府也将无法控制局势。
祁贡的态度让璞鼎查备感无奈,可是他也明白,这话并非危言耸听,大英帝国可以打败大清帝国,但绝不想就此陷入由民间力量所引发的报复行动中,那样英军在中国将会应接不暇,这不符合英国政府的在华利益。璞鼎查最终放弃了索赔,这也意味着火烧十三行事件最终不了了之。
火烧十三行,虽然是一起突发事件,而且源于民间,并不是政府之间的矛盾,但是道光皇帝处理这件事情的态度,还是透露出这位在鸦片战争中遭遇不断失败的帝王,内心深处对英国人的憎恨。道光皇帝深知,仇恨要想持久,必须以民间力量为基础。他的这种态度又作用于民间力量对抗英国人的决心。从这个角度看,火烧十三行不过是一个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类似的事件会越来越多。
5. 来自民间的抗争
鸦片战争虽然以清政府失败而告终,但道光皇帝对英国人的排斥态度却始终没有改变,这一点从他支持民众对抗英国人中就可以看出。事实上火烧十三行是民众反抗英军欺压的一个开始,从1843年到1850年间,民众反抗英军的事例层出不穷,而道光皇帝的态度则是继续争取民心,利用民众抗争来实施自己排斥英国人的目的。这一节我们就来举例说一说其中两起事件。
第一个事件:禁租河南地
道光二十四年(1844)二月间,英国军舰突然驶进珠江,向清政府提出六点要求:
1.英国人两年后自主住进广州城;
2.英国人要在广州河南岸建大片洋房;
3.在十三行开河截段;
4.设立天主教堂;
5.在广州设立领事馆;
6.在天津通商。
英军将上述条件形成文本交给了清政府代表,要求清政府在十日之内必须给予答复。
可是没等十日到限,英军便开始在广州河南岸划地分解,开始动工建洋房。
英国人的这种做法,激起了广州百姓的强烈愤慨。广东省各界共同商议决定,每个商铺捐出一个月本铺租金,可以凑得经费三百余万两,并集齐十万兵勇,准备与英国人一战到底,同时修书一封,向英国人发出警告。
珠江南岸,旧称河南,与省城广州相对。那里虽然人口众多,但地方狭小,居住在此的人大部分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靠着宝贵的、狭小的这块河南地皮艰难地生存。在河南西部有一块水陆十分便利的地方,与广州城的洋楼隔水相望,这个地方隔岸临海,英军如果占有此地,便可以封锁西面的通道,或阻截来自珠江的过往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