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在悲愤中挣扎(第10/16页)
另外,在河南地的南面,地势随河道而波折,随着曲折处一直向下,就是进入西南乡的凤凰河,向东是鸡鸭窖。如果在河道曲折之处建一座炮台,就可以完全扼住广州通往两侧的河道咽喉,因此这个地方属于战略要地。
这块地区的价值显而易见,英军想逼迫清政府答应划地,应该是蓄谋已久的。英军先是用重金想要购买,在遭到当地百姓强烈反对后,开始采取变诱为掠的方式。璞鼎查不等清政府给予答复,便擅自在道光二十四年四月的二、三、四日(1844年5月18、19、20日)连续三天前往河南洲头进行丈量,并插旗为界,强行占领以造成既成事实。
河南地带的百姓面对如此蛮横无理的行为,决心对傲慢的英国人进行惩罚。于是在社学的组织下,四月五日(5月21日),百姓们聚集在双州书院,经过商议后决定给璞鼎查首先送上一封警告信,明确告知,百姓坚决不答应出租河南地,英国即使动武也吓不倒我们!然而社学代表将信交给英军代表后,经过很多天的等待,依旧看到英军在继续丈量土地,并不见英军有什么回复。于是百姓们联合起来要求当地乡绅向英军提交一份强烈的抗议书,这就是《河南合堡四十八乡绅耆投词》的来历。
现因英吉利国欲勒租河南地方建屋宇,本处绅民均不情愿,乃英吉利国领事官不待业主允议,突于四月初二、初三等日,竟到河南洲头嘴地方丈量,插旗置界,是将恃硬强占,有背和约。我等绅耆大为骇异,迫于初七日集齐四十八乡,约集三千余人,同到洋行会馆,欲与之面辩,以明所不愿者众……而领事推匿不见,故致函分辨情理,陈说厉害,交通事转递,原冀其中止以弥争端,俾各守和约……
为了给予璞鼎查更大的压力,在河南地百姓的强烈要求下,当地乡绅又另在《致英吉利国领事官信稿》和《告谕英商大略》等信函中,反复强调百姓誓死保卫河南地的决心,甚至表示租借河南地之事,就算政府答应,皇帝陛下盖上大印,百姓们也不会答应。在给英国人致信的同时,社学组织也做了最坏打算,一旦英国人公开回复不答应,社学组织立即展开驱逐英军的武力行动。
百姓们这种誓死保卫河南地的决心,让璞鼎查甚为忌惮,于是他将情况向本国政府做了汇报。英国政府的态度是:如果强行占领河南地界,而使得当地百姓产生抵触,从而有可能造成英国在华利益受到损害的话,可以考虑暂缓运作。
因此璞鼎查终止了租借河南地的一切运作,并与耆英签订了三年后再进广州城的和约,此事至此告一段落。
第二个事件:黄竹岐案
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广州沿江数十个村落为了自卫,纷纷构筑闸栅以护卫本村。这些闸栅最远的距离本村十余里,最近的也有二三里远。平日里英国人上岸如果不寻衅滋事,村民倒是让其来往通行不加干涉,可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夏的一天,一些英军士兵的到来,打破了这里本来相对平静的局面。
当时一部分英军士兵乘船到广州城西南的黄竹岐村一带打猎,登岸后闯进村民们构筑的闸栅,在村内鸣枪打鸟,看见村中妇女就调戏,吓得妇女们惊叫着四散逃走。其中一个名叫麦克的英军士兵竟然开枪射击那些逃跑的妇女,幸好没有打中,但是麦克却以此为乐,并高声辱骂妇女。
村民们听到枪响立即赶到出事地点,并鸣锣传递消息,召集邻村百姓前来支援。英军士兵在越聚越多的百姓面前,开始变得惊恐暴躁,试图开枪向百姓们射击。这个举动彻底激怒了百姓,大家一拥而上,当即打死六名英军士兵,并将其尸体绑在巨石上,投入了村外的大河之中。村民陈亚辰也当场被英军打死,另一名村民李亚键被打成重伤。
事发后,其余的英军士兵逃回船上,立即掉头逃入省城,并将他们在黄竹岐村的遭遇向英国领事报告。
英国领事当即照会耆英。耆英急忙派人会同南海县令招募渔民,驾船打捞那六名英军士兵的尸体。英国领事以清政府管辖不力为借口,要求交出肇事凶手交给英国人处理,结果被新到任的广东巡抚徐广缙拒绝。他给予英国人的回复是:杀人偿命虽然是法律明文规定,但也得是一命抵一命,绝不能乱了法度,更不能随便处理我们的百姓,来满足英国人的欲望。徐广缙当时亲自审理此案,查明事情经过后,判处三名肇事者死刑,并在打死英军士兵的现场执行了死刑。可是英国人对这样的处理结果依旧不满意,向耆英提出要烧毁黄竹岐村,否则不能平息本国人民心中的怒火,并逼迫清政府强力压制百姓对英军的反抗,以保证他们在当地的绝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