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在悲愤中挣扎(第15/16页)
如果说洪秀全和冯云山会合之前,“拜上帝会”或许只是宣传宗教信仰的组织,那么当洪秀全来到紫荆地区,且随着“拜上帝会”规模的不断扩大,他看到,这似乎是一股可以利用的力量。“拜上帝会”的早期成员大多是穷苦百姓,因此“斩杀清妖”的宣传很容易被信徒所接受,民众的激情很容易被激发。
后来,洪秀全在自己编纂的《太平天日》中,对信徒宣布自己是天父“上帝的次子”,受命下凡斩邪留正,这等于为后来的反清起义找到了理论依据。
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六月,“拜上帝会”的成员已经发展到一万多人,可以称得上是一股力量可观的武装势力,其基本成分为贫苦农民、矿工、烧炭工、挑夫、手工业者、小贩以及无业游民。此外,一些家在当地具有一些经济地位的中小地主和富户,由于经常受到当地乡绅的排挤,也加入了“拜上帝会”,例如后来制造“天京事变”的韦昌辉就是典型的代表。
“拜上帝会”经过多年的发展,势力逐渐遍布广西的桂平、贵县、平南、武宣、象州、博白、陆川等县,以及广东的高州、信宜一带,其核心领导者除了洪秀全和冯云山外,还有杨秀清、肖朝贵、石达开以及小地主出身的韦昌辉。随着人数规模的扩大以及领导核心的逐步形成,“拜上帝会”开始转向践行教义为主,即武装反清—“斩杀清妖”。
“拜上帝会”从广西的一片狭小的空间里,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走上反清之路。然而当他们酝酿一场惊世骇俗的起义时,大清帝国的统治者们却毫不知晓这群来自山里的人,未来差点儿成为自己的埋葬者。道光三十年(1850)一月,道光皇帝驾崩,忙于皇帝丧事与新皇登基的朝廷,根本无暇关注这个远离京城的团体。而且,道光皇帝直到临死之前也没收到关于“拜上帝会”的任何消息,因此洪秀全等人掀起的惊涛骇浪,只能由道光的儿子咸丰去平息。
咸丰皇帝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就在他老爸死后仅仅半年,洪秀全就下令各路“拜上帝会”成员齐聚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四个月后,有两万成员抵达金田,于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正式宣布起义反清,建号太平天国。至此太平天国的旗帜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大清帝国的上空。
8. 勤政守常不知变
执政进入第三十个年头的道光皇帝,突然于一月十三日(1850年2月24日)在圆明园一病不起。十四日(2月25日)清晨,自感大限将至的道光皇帝急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陈孚恩、季芝昌,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一同开启匣宣示御书,立皇四子奕为皇太子。
中午时分,道光皇帝驾崩,享年六十八岁。这位在即位之初便立志成为有道明君的皇帝,一生得过荣耀,有过屈辱,但最终因为鸦片战争的失败,带着满腹悲愤和宏图破灭的遗憾,无可奈何地撒手而去。
道光皇帝在位长达三十年,仅次于康熙和乾隆的执政时间。他即位时,虽然踌躇满志,但在那个时节,令皇家骄傲的“康乾盛世”已经过去,令帝国无可奈何的衰败正在蔓延。在他在位的三十年间,大清帝国除了有来自海上的英国敌人之外,内部矛盾也已达到顶峰,而太平天国运动不过是国内矛盾的一个总爆发。甚至可以说,之所以“海上蛮夷”英吉利能打得大清帝国毫无还手之力,跟大清帝国内部出了问题是有绝对紧密的关系的。
道光皇帝自然不情愿大清帝国败给英国,不情愿而又不得不签下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南京条约》的签订,也开启了此后大清帝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先河、对外关系屈辱软弱的先河。大清帝国的最后一块面纱被撕开了,曾经还可以掩盖的衰败与腐朽的真相,第一次赤裸裸地展示在国人与西方列强的面前。
不过单论道光皇帝个人,这位勤政守常的皇帝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他不仅想有所作为,而且力图除旧布新,在其执政的三十年里做了不少努力,其中一点便是敢于正视大清帝国存在的弊端。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道光皇帝是不可能认识到当时皇权制度已经开始走上末路的,我们也不能苛求他超越历史去认知事物。但是,作为一个封建帝国的皇帝,他敢于正视大清帝国当时的弊病,并力图加以扭转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