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在悲愤中挣扎(第13/16页)

徐广缙明知道皇帝陛下是不可能答应进城的,但是为了履行自己的承诺,他还是向道光皇帝上了奏疏。不过这封奏疏的言辞具有引导性,将整个来龙去脉汇报一遍,在结尾徐广缙为了排除道光对自己的误解,特别强调了皇帝陛下一定要坚持反对英国人进城的态度,不然的话自己的努力等于白费。

道光皇帝依旧坚持自己的态度,和给当年耆英的指示一样,让徐广缙也要顺从民意。当徐广缙将道光皇帝的旨意展示给英国人时,文翰开始受到本国人的指责,认为他和前两任领事相比,在进城问题上表现得十分无能,这让文翰备感尴尬。于是他写信给徐广缙,指责中国人背信弃义,明明是耆英已经答应的事情,为什么又要反悔?这让不了解中国官场文化的文翰百思不得其解。

徐广缙继续以不知道前任的承诺,自己只能执行皇帝陛下的指令作为挡箭牌,告诉文翰,英国人进城是绝不可能的。至于文翰在本国人心中是什么地位,那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与大清帝国无关。而且如果英国人执意要进入广州城,也得问问当地的百姓答不答应。

事实上当广州城内的百姓得知英国人又想进城的消息后,已经开始群情激愤。自1848年冬天到1849年三月,省城越秀书院监院一直刻印公柬,邀请越华、羊城二书院一同反对英国人的进城要求,而且城中的诸多绅士也联合起来决心保卫省城广州。史料上记载的说法是:

一时雷动云合,自老城而及新城,新城而及四郊。河南人亦创隆平社学,同时响应。地大者至数千人,少亦数百,按日分期,自具所练丁勇名数,柬报越秀……旬日间,得十万人有奇。

在社学的组织领导下,广州城的义勇声势极其壮观,夜间巡城时,将整个广州城照得如同白昼。身在城外的英国人见此场面,吓得目瞪口呆。英国领事则迅速告诫所有身在广州城外的英国人,每天黄昏之前务必关闭前后门户,贸易事宜在黄昏之前全部停止,而文翰因在内受到本国人的指责,对外又担心惹恼了中国人,只得暂时放弃入城的要求。

社学组织开展反进城斗争的消息很快传进了北京城,道光皇帝自然欣喜万分,为此感慨道:

夷务之兴,将十年矣。沿海扰累,糜饷劳师。近年虽略臻静谧,而驭之之法,刚柔不得其平,流弊以渐而出。朕恐濒海居民有蹂躏之虞,一切隐忍待之。盖小屈必有大伸,理固然也。昨因英夷复申粤东入城之请,督臣徐广缙等连次奏报,办理悉合机宜。本日又由驿驰奏,该处商民申明大义,捐资御侮,绅士实力劻勷,入城之议已寝。该夷照旧通商,中外绥靖。不折一兵,不发一矢……令该夷驯服,无丝毫勉强,可以久历相安,朕嘉悦之忱,难以尽述……

看得出来,民众的勇于反抗,以及徐广缙对英国人严词拒绝的态度,让道光皇帝很是欣慰。为了鼓励当地民众的这种反抗精神,道光皇帝下令进行懋赏,而且表示要“励急公向上之心,共享乐业安居之乐,第其劳勚,锡以光荣,毋稍屯膏,以慰朕意”。

在进城事件中,大清帝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英国人对不能进城一直耿耿于怀,就在道光皇帝下令嘉奖当地百姓数日后,文翰再一次写信给徐广缙,说大清皇帝未能履行英国人进城的承诺,已经让广州当地人非议,希望清政府能够考虑皇帝的颜面,再一次考虑英国人想要进入广州城的请求。

文翰的这封信虽然带有诛心之词,但已经不自觉地将姿态放低了,徐广缙却坚持不妥协,以两国刚刚恢复贸易为由,委婉拒绝了文翰。后来文翰又多次提出进城要求,清政府从皇帝到大臣甚至到普通百姓,全都团结一心坚决拒绝该要求,最终使得英国人放弃再提进城请求。这也让道光皇帝再次认识到,只要政府和民众团结一心,就算英国人武器再先进,也丝毫不能撼动大清帝国,正所谓“利不夺而势不移”。反进城斗争的胜利,也算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始终笼罩在道光皇帝头上的失败阴影中透出的一丝曙光,虽然这点光亮很快就会被黑暗吞噬。

7. 天国风云乍起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南京条约》又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可以说满洲自兴起到入主中原后的二百多年来,从未遭受过如此羞辱。然而自道光即位以来,大清帝国需要对付的并不仅仅是从海上而来的外夷,更有来自内部的敌人。外夷虽然羞辱了大清帝国,但并没有动摇大清的国本,而内部的敌人则在某种程度上给帝国带来了覆亡的危险,这种危险在帝国的高层统治者们看来,就是历朝历代都会发生的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