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已不可避免(第5/28页)
这种臆断从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访问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表现得尤为明显,逐渐成为帝国高层们处理对外关系时的直接依据。到鸦片战争之前,大清帝国历史上的“武功盛世”依旧陶醉着后继者们,令他们不时地去追忆那过去的辉煌伟业。
然而从今日的中国版图来看,当年大清帝国将近二百年的武功盛世,征战范围基本上都是在本国之内,唯一与外国人交手的记录也只有沙俄,因此大清帝国的武功盛世绝大部分只能说是内战内行而已。
时过境迁,大清帝国18世纪晚期的鼎盛,恰恰是走向衰败的开始,在嘉庆中期时,帝国已经变成一个内壳中空的“巨人”,这种衰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反映了出来。康乾盛世急转直下,而且面对世界大势的快速变化,关在封闭天地中的继承者,虽然还在依靠祖宗们的荫福而自豪,却已失去了祖辈们的雄才大略、气魄和品质。
我们不能否认道光是个想有所作为的皇帝,本人也厉行节俭,勤于政务,可是他的这种理想仅仅局限于大清帝国内部,还是一种建立在做好守成之主的理念之上。面对外部世界的巨大变化,道光皇帝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继承者,不可避免地也继承了先辈们那种自大、高傲的心理状态。因此从这个角度看,道光皇帝对英国人动用武力的反应是麻木不仁,无疑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
在道光皇帝“边衅不容轻启”的理念支配下,当时除了林则徐在广东积极备战之外,整个大清帝国嗅不到一丝战争即将临近的味道。林则徐多次提醒皇帝陛下,希望广东能够得到朝廷的支援,然而除了几道勉励做好广东防务的诏书之外,林则徐什么也没有得到。
3. 战争的序幕
为了巩固虎门销烟的成果,进一步杜绝鸦片的输入,林则徐要求来广州的外国商人保证未来在对华贸易中永不夹带鸦片并签具甘结,如有违反货尽没收,人即正法。当然林则徐并不是那种极端的人,他还是将正当贸易与鸦片走私严格区别开来,以今日的视角来看,这是捍卫国家主权的正当自卫措施,而且林则徐的规定也得到了包括英国在内的一部分守法商人的理解与支持,纷纷签字具结进口贸易。据统计,虎门销烟后到鸦片战争正式打响之前,进口的外国商船共有六十二艘,总贸易额达到二百万元。
然而被迫同意缴烟的义律,在得知英国国内有对华动用武力的意图后,对中国的禁烟措施采取了抵制态度。对林则徐提出的外商进口贸易先具结不夹带鸦片的规定,义律采取执行一部分作为缓冲。首先承认“货尽没官”的内容,表示愿意具结,但反对“人即正法”的条件。为了向林则徐表明他反对“人即正法”的决心,他利用自己驻华商务监督的身份和职权,禁止英国商船驶进黄埔,强迫在广州的英商退出广州前往澳门。
义律的这种行为,如果换作其他钦差大臣,或许正好可以用作向皇帝陛下表功的资本。
但林则徐在当时是稍具世界眼光的人,虽然他也并不了解双方贸易究竟对国家意味着什么,但他本着既成定式不可轻废的原则,也遵循皇帝陛下“边衅不容轻启”的指示,为了恢复中英贸易的正常进行,派人携带因销烟而“赏赐”给英商的茶叶到澳门催令义律尽快具结。
然而义律拒绝接受茶叶,当然也再一次拒绝具结,反而提出要以澳门为立足点装卸货物,企图逃避大清帝国的法律约束。这当然遭到了林则徐的断然拒绝。当时到达广州海面的英国商船已经达到了三十二艘,为了打破义律破坏具结的阴谋,林则徐宣布船内无鸦片者进口报验,有鸦片者自首全部呈缴者准予奏请免罪,而且不影响今后贸易,如果不敢呈报的即日扬帆回国,大清政府也不再追究。
当时有人认为林则徐的这个决定,是对英国人的变相妥协。事实上,林则徐依旧是在遵循皇帝陛下“边衅不容轻启”的指示原则,沿着尽量使中英贸易正常化的道路,想团结大多数守法的英国商人,进而孤立义律。
可是以今日视角来看,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即使林则徐是那个时代稍具世界眼光的人,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当时大清帝国闭关锁国的现状所带来的影响—林则徐显然忽略了,义律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所代表的是英国政府。林则徐的“开恩”行为不可能感化、打动义律,原因就在于英国已经在义律的影响下,开始寻求用武力解决中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