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山河永逝(第5/8页)
无论是孙统,还是孔愉,或是许询,都为秀丽的山水所征服,久久地徜徉在无尽的景色中,那景色不仅给予他们怡然的情趣,而且还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
许询晚年的时候,从永兴迁徙到剡县,最后他长眠于明山秀水中。
岩高白云屯
谢灵运好戴曲柄笠,孔隐士谓曰:“卿欲希心高远,何不能遗曲盖之貌?”谢答曰:“将不畏影者,未能忘怀?”谢安死的那一年(公元385年),其侄谢玄的孙子谢灵运出生。
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他是魏晋风度的彻底终结者。此外,他还是户外运动爱好者,顺便还做了把发明家,搞了一种登山时很方便的鞋子。
谢灵运一生矛盾,这表现在他喜欢戴的一种带曲柄斗笠上。
谢灵运出身华丽家族,天生具有优越感,袭封康乐公,门第高贵而又深具才情,所谓天下有才一石,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谢灵运生活奢华,车服鲜丽,衣服多改旧形,创造了不少新款,引得人们纷纷效仿,算得上是当时时尚界的代言人了。
但是,他成年时,魏晋门阀政治已至末路,所以自负高贵的他只能先后在北府兵将领刘毅、刘裕这样的武夫帐中做事。
公元420年,东晋政权终于被刘裕夺取,后者出身寒微,建立宋政权后,重尊儒术,并对二百年放诞不羁的世家大族进行打击。
谢灵运出身谢家,身上留有魏晋放诞不羁的习气,朝廷不予重用,仕途上失意,使其常怀愤愤之情,把酒写诗,纵情山水,聚众宴游,消耗着自己华丽的生命。
庐山是谢灵运的生命小站。
那还是晋安帝义熙八年(公元412年)春的时候,当时北府兵将领刘毅在与刘裕的争斗中失败自杀,作为前者的幕僚,初次经历刀光剑影的谢灵运从江陵匆忙返回建康,途经庐山时与东林寺高僧慧远有过一次彻夜长谈。
此时慧远大师已年近八旬,谢灵运只有二十七岁。
在庐山,大师对小谢进行了一番点拨:若有高逸之心,何搅于俗世?于俗世中傲然,哪比得这山中一草一石?
谢灵运怅然若失。
只是他心有不甘,以他的家族背景和自身的才华,怎能无为?
在后来的日子里,谢灵运转入刘裕阵营,为其世子的幕僚,并一度前往彭城劳军,慰问刘裕。
这时候谢灵运的内心是矛盾而痛苦的。
在骨子里,他无论如何是看不起这些出身寒微的武夫的。但是,在当时,要想让自己于政治上有所作为或者说延续谢家的荣耀,还必须依靠他们。
世道变了。
当年,桓温幕中的那些名士,可以指着桓的鼻子戏谑而亲切地称其“老贼”,但现在不行了,在新枭雄刘裕面前你再这样叫一个试试?
刘裕代晋建宋后,南北朝时期开始,谢灵运并没捞到什么,还被降为康乐侯。
宋少帝与宋文帝皇权更迭时,谢灵运被卷入其中,后被当政权臣贬为永嘉太守。政治上的失意,却导致了六朝时代一个优秀诗人的诞生。
晋时永嘉也就是现在的浙江温州,奇山异水,秀甲东南,美好的风景激发了谢灵运写诗的欲望,居然一发而不可收。
在永嘉的日子里,谢灵运无为而治。
作为一郡太守,他天天游荡于山水间,在这里写下了中国山水诗最初的杰作《登池上楼》。此外,他还发明了一种便于登山的“谢公屐”。(后来,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这样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为官永嘉的日子很短暂,随后他辞职隐居于会稽,一度有终老之意。
其间与隐士孔淳之等人交游。谢喜欢戴有曲柄的斗笠,斗笠是隐士的打扮,而曲柄则是高官的象征,两者自是矛盾,于是有一次孔淳之就问:“君以清高自居,却又为什么不能忘记宫阙下的官位?”
谢回答:“将不畏影者,未能忘怀?”
此典故源于《庄子》:有畏影恶迹的人,欲远离影迹,于是狂奔,但越奔足迹越多,影子更是难离于身。谢的意思是说:未曾忘怀的,未必是我而是你吧!
孔、谢一起大笑。孔淳之笑得畅然,他终身未仕;而谢灵运虽反问住了孔,但笑得比较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