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雅量从容(第8/12页)

十年幕府,郗超成为桓温军政生涯的影子。

郗超的才华受到谢安的强力推崇,他具有谢安所不具备的军事才华。

但是,在公元369年夏北伐前燕的枋头之战中,桓温却未听从郗超的作战建议,导致补给不济,大败而归。

不过,这并没有妨碍郗超对桓温的追随。

两年后,郗超建议桓温废黜当朝皇帝,以镇服四海、重树威信。桓温依计而行,废皇帝司马奕为海西公,立会稽王司马昱为新帝。

桓温晚期,郗超转为中书侍郎,出入朝廷。

有一次,在郗超的策动下,桓温要剪除朝中不利于自己的大臣,两个人连夜拟定名单,准备上疏于皇帝。由于太晚了,郗超跟桓温就睡在了一起。

第二天,桓温把谢安和王坦之招来。这时候,郗超还在帐中。

桓温把给皇帝的上疏扔给王坦之,后者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不由自主地说:“有点多了。”

谢安则一言不发。

桓温似乎也觉得有点多,于是拿起笔来准备删一些名字。这时候,帐中的郗超偷偷跟桓温说话。

谢安笑了,徐徐道:“郗嘉宾啊,你真可称得上是入幕之宾。”

郗超听后“嘿嘿”一笑,从幕后潇洒地转出,道:“安石,来那么早。”

在这里,谢安没一惊一乍,郗超也保持了从容,两个不动声色的人都是有雅量的。

但郗超,终是令谢安不安的人物。

桓温欲篡前,谢安约王坦之同去拜访郗超,一直等到黄昏仍不得见,王坦之有些不耐烦了,谢安也有些急:“为了性命,你我就不能再忍一会儿!”

郗超最后的人生结局是黯然的。

桓温未及篡权,便匆匆死去了。作为桓温的心腹,郗超自然不会再为朝廷所用:他被罢免了。初,郗超与谢玄不睦。苻坚压境,朝廷以谢玄为将率军抵挡,人们纷纷议论玄之资历与才干,只有郗超力挺谢玄:“谢玄此去必成!我曾与其共事,谢玄审细,且会用人,皆尽其才,是块为将的好料!”

后来,谢玄又一次北征,同与谢玄关系不睦的韩伯说:“此人好名,必能战。”

谢玄听后甚怒:“大丈夫提千兵,入死地,是为报效国家!以后少说什么为了个人声名!”

这时候,谢玄应该想起他的对手郗超,而郗超不因个人恩怨去诋毁对手,是真名士。

接着说郗超。他死后,左右跟其父郗愔说:“公子去世了!”

郗愔听后没什么反应,只是说:“出殡时再说。”

出殡那天,这位父亲几次哭昏了过去。

郗超生前和妻子关系也很好,在他亡故后,妻子不肯回娘家:“生纵不得与郗郎同室,死怎能不与他同穴?!”

郗超在时,群臣敬畏,对其父郗愔也毕恭毕敬;及其死,人们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变,以王献之兄弟而言,再去郗愔家时,“皆着高屐,仪容轻慢。命坐,皆云:‘有事,不暇坐。’”这是当时的口语,说得很明白了。

难怪郗愔愤怒地说:“假如我儿郗超不死,你等安敢如此?!”

对郗超之死,谢安是非常伤心的。有一天,谢家子弟聚集在一起谈论圣贤,谢安说:“其实,圣贤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没我们想象的那样远,甚至可以说很近。”

子侄皆持反对意见。

谢安没做解释,只是惆怅地说:“倘若郗嘉宾在,听到我的话,定会站在我这一边。”

到新亭去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惧,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公元369年北伐中的枋头之败对桓温来说打击是巨大的。

这是个转折,桓温从此目光向内,有了代晋自立的欲望。此前,路过王敦墓时,他曾不由自主地称:“可儿!可儿!”可爱的人儿!

看来,桓温也想对朝廷有所动作了。

果然,没过多久,桓温就废当时皇帝为海西公,立会稽王司马昱为新帝,并率军进驻姑孰(即安徽当涂),动不动就带甲入朝,吓唬大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