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奇言妙语(第4/25页)

据传,商朝帝王武丁曾做了个梦,梦到一位贤人,于是就叫人按梦中的模样画像,然后寻找此人,最后在一个工地上发现一个叫“说”的犯人和画像上的人一样,武丁遂以此人为相,果然是治国贤良。

孔融的意思是,祢衡的罪和“说”一样,也是那样的人才,但却不能引发你的梦。

曹操始有愧色,自言自语道:“祢正平,我本想侮辱你,却不料被你侮辱了。”

“祢衡事件”发生后,曹操做了冷处理,没直接杀掉祢衡,而是把他派到荆州刘表处,所谓借刀杀人。但糊涂的刘表没中计,将其遣至江夏的黄祖处。一次,祢衡又发狂了,黄祖可不吃这一套,脾气暴躁的他,当场就把祢衡弄死了。

天下狂士多辩才,才华在舌头上,祢衡是典型的例子。

祢衡死这一年才二十五岁。二十五岁的他是辩士,却未必是济世之才。

当然时代也没给他机会,而一个连机会都没有的人,又怎能说是天才奇才?

这一点,祢衡和自以为是且每与曹操不同怀的杨修相似。所谓人以群分,祢衡是非常看重杨修的,他曾说:天下之才,唯有孔融和杨修而已。

无论如何,祢衡死了。

在江夏时,祢衡突有万千感慨,写就一篇《鹦鹉赋》,以笼中鹦鹉自比,只是苦于不能翱翔天空。

他想怎么翱翔?

总觉得这是个怀有小聪明的人,跟当时第一流谋士程昱、荀攸、郭嘉比差得远,更不用说跟作为谋略家的荀彧、司马懿、贾诩这样的人物比了。于是,他和被自己欣赏的杨修一起成为那个时代纯正的鸡肋。

高贵乡公何在

高贵乡公薨,内外喧哗。司马文王问侍中陈泰曰:“何以静之?”泰云:“唯杀贾充,以谢天下。”文王曰:“可复下此不?”对曰:“但见其上,未见其下。”一个年轻的皇帝,不甘心受权臣摆弄,带领一帮残弱卫士做决死反击,最终血染长路。

司马懿在晚年奋起一击,发动“高平陵之变”,剪除了曹爽集团,控制了魏国政权。没多久,司马懿就去世了,长子司马师接着掌权,不久即废掉了魏帝曹芳,另立曹家子弟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司马师死,弟司马昭继之,为大将军,专魏国之政,代魏自立的欲望,迅速膨胀起来。

魏帝曹髦,年轻气盛,不堪被司马昭遥控和凌辱,召来三位姓王的大臣(这“三王”并非来自魏晋世族太原王氏或琅邪王氏):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玄学家王弼的父亲),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今我意已决,当讨伐之。”

少年皇帝要三位大臣帮助他诛杀司马昭。话一落地,三个人就吓得跪下了。

王经说:“陛下所想,臣自知之。但大将军经父兄盘桓,现持权已久,朝廷内外皆为之效命。而宫中力量微薄,如何能对抗?您这样做,为的是去疾,但结果只能是使病更厉害,祸上身矣!不可轻举妄动。”

王业张望左右,王沈则一言不发,他已经决定告密了。

从宫里出来后,王沈带着王业去将此事报告司马昭。王经则鄙视他们的行为,对着他们的背影,做了一番痛斥。

宫中的曹髦已经下了决心。

他是曹操曹孟德的后代,他觉得他不能再这样活下去了。与其苟延残喘,不如在烈焰中燃烧。他是大魏皇帝,他有自己的尊严。现在,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为了维护曹操的尊严,决定去死。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六月二日,一个闷热的早晨,下着雨,曹髦挥剑升辇。

他在宫中组织起了一支包括侍卫、宦官、童仆等在内的几百人的部队,开始了对司马昭的讨伐。这一定是以卵击石。但同时,也说明这位皇帝实在忍无可忍了。

司马昭听到报告后,首先是大惊,随后笑了。他重赏了王沈。后来,王沈与贾充、荀顗、王浑、裴秀、石苞、荀勖、陈骞、羊祜、郑冲、何曾并列开国功勋。

司马昭的首席幕僚贾充心领神会,带人出大将军府,直奔皇宫去收拾局面。

贾充时任中护军一职。中领军和中护军是魏晋时非常重要的两个职位,前者是三品官,后者是四品官。两者都执掌皇宫外禁军。其中,中护军一职,司马师担任过;中领军一职业,司马昭担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