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放旷不羁(第13/24页)
何止是机警,更是洒落,连逃跑都逃跑得很有名士风度。
当然,最令人感兴趣的还是他那句话:人生贵在适意!人生多受缚,生存外,多为名利。为其搏命,不得自由;功成名就,更不得自由。
张翰想通了,你呢?
爬树爱好者
王平子出为荆州,王太尉及时贤送者倾路。时庭中有大树,上有鹊巢,平子脱衣巾,径上树取鹊子,凉衣拘阂树枝,便复脱去。得鹊子还下弄,神色自若,傍若无人。王平子即王澄,西晋太尉王衍之弟,官至荆州刺史。
就傲慢这一点而言,王澄排在魏国嵇康之后、东晋刘惔之前,能让他看上眼的实在不多,似乎只有敏感、忧伤和俊美的另一位名士卫玠了,闻其清谈,每每绝倒。
王澄也喜欢喝酒,但最擅长的还是爬树。
先看一则故事:
王澄十四五岁时,看到自己那以强悍、贪吝著称的嫂子郭氏又在犯病,叫婢女把路上的马粪捡回家,就觉得这事儿有点严重,便来到屋里嘟囔:“嫂子,毕竟咱王家是高门大族,您这样做,让我哥哥脸往哪儿放?”
郭氏顿时就怒了:“王平子!”
王澄吓得一激灵,下意识地说:“在!”
他知道,这位嫂子可是个厉害的主儿,哥哥平时没少挨她欺负,在洛阳的名士圈子里已不是什么新闻。
郭氏说:“你给我老实点。”
王澄一翻白眼:“咋啦?”
郭氏哼哼道:“当年你母亲临终前,把你托付给我,而不是把我托付给你!怎么着,现在数落起我来了?”
说着,郭氏伸手抓住王澄的衣襟,抄起棍子就想揍小叔子。
好在王澄劲大,一把挣脱,轻轻一跃,越窗逃跑。由此可见,王澄从小就善于登高爬低。
正是有这样的身手,所以树上的鸟窝每每被其端下来。最著名的一次爬树事件发生在他赴任荆州刺史时。
永嘉之初,天下大乱,太尉王衍以从弟王敦为青州刺史,以亲弟王澄为荆州刺史,自己留守洛阳:“今王室将卑,故使弟等居齐、楚之地,外可以建霸业,内足以匡帝室,所望于二弟也!”
王澄赴任,包括王衍在内的洛阳亲朋为他饯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王澄拱手而别,一抬头却看到旁边的树上有个鸟窝,于是心血来潮,三下两下爬到树上,将幼鸟捉了下来,在手中把玩不已。
以这样的风格出任重镇荆州的军政长官,确实有些悬。所以清代学者李慈铭对王澄的一生是彻底否定的,进而又否定了王衍乃至整个晋朝。
王澄为官荆州,嗜酒疏狂,激起民变。烂摊子难以收拾时,他接到司马睿的征召,令其入建康为官。与此同时,朝廷派大将军王敦去平息荆楚民变。
兄弟俩在豫章也就是南昌,历史性地相遇了。
当时王澄的名声要远大于王敦,加之性格傲慢,每有凌人之色。王敦不吃那一套,这时又收到堂弟王导的书信,叫他阻止王澄进入建康。
于是,王敦杀意顿起。
王澄虽为名士,但却是个练家子,耍拳弄棒都玩得起。知王敦有歹意,他时有提防,吩咐护卫多加小心,自己手里也总拎着个玉枕自卫(到底是名士,武器都特别)。王敦见强攻不可,知王澄嗜酒,就设下鸿门宴。
王澄以为王敦会就此打住,于是放松警惕。等喝得差不多了,王敦借其玉枕一看,王澄随手递过去,马上后悔了。
已经晚了。
王敦迅速往榻下跳,王澄扑过去欲抓王敦,将其腰带扯断。
王敦奔至门口,此时部下一拥而入。要说这王澄,身手还真不错,一个鹞子翻身,越窗而出,三蹿两蹦,上了房顶。
但今日之事,已远不能与当年洛阳城外的情景相比了。
王敦知其轻功厉害,早就在房顶上安排了人。
王澄最终竟死于自己族人之手。
后来,王敦反叛,兵下建康,大臣周顗怒问:“王平子何在?!”
王敦是杀王澄之人,但幕后真凶是王导,这在史上是有记载的:“王平子始下,丞相语大将军:‘不可复使羌人东行。’”
王澄面似羌人。对王澄入建康做官这件事,王导深为忧虑。名气更大的卫玠也曾来建康,但王导是很欢迎的,因为对方是个病秧子,而且比较听话,不会对王导有什么威胁。王澄就不一样了,早已身负大名,且桀骜不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