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逃还是不逃(第3/3页)
实际上,只要查阅一下《明清史料》丙编第七本关于顺治四年春夏之交这段时间的相关材料,就不难发现,在这段时间内,进行广西境内的清兵,只有李成栋一部而已。而李成栋这一部的总兵力有多少呢?根据李成栋在顺治四年五月二十五日向清廷所作的报告:“职所统原部北来官兵吴淞旧额四千一百三十一员名。”就是这样人数有限的四千一百人中,步兵占了绝大部分,骑兵只有三百名。按照李成栋自己的说法:“历浙抵闽以及入广,万里驰驱,冲锋破敌,险阻备尝,病故及阵亡者,人马已损失过半矣。”虽说李成栋占领广东后也收编了不少南明降兵降将,但这些新收编的“清兵”事清之心肯定不那么可靠,作战能力也大打折扣,而且,李成栋在带兵“追捕永历”的过程中,也会留下相当数量的人马交由两广总督佟养甲带领,以镇守新占领的广东。所以,进入广西境内的清军人数多不到哪儿去,而且,李成栋带领的主力仅到梧州,便掉头返粤了。那么,流窜及进犯桂林的只能是李成栋留在广西的小股武装,人数更少。
不过,瞿式耜为了鼓舞远在武冈永历帝,还是将守卫桂林的胜利极力夸张、铺陈。
在瞿式耜的口中,“桂林大捷”还不止一次,是两次,三月十一日一次,五月二十五日一次,他称:“此两番大捷,实年来仅见之事,而唯其仓猝无备之危城、枵腹未炊之战士得之,尤为不经之事也。乃知天扶国运,事在人为,势至万难,须拼一死。兵法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则桂林近事,其彰明较著者也。”
因为瞿式耜的疏文,许多不解内情的人人云亦云,渐渐将这所谓的“桂林大捷”演绎得越来越神奇,越来越精彩,读来让人心摇色动、目眩神飞。《东明闻见录》甚至称之为:“南渡以来,武功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