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逃还是不逃(第2/3页)

在桂林,瞿式耜力主建立一个稳固的抗清基地,他分析形势说:“广西地处山川上游,敌人明显难以开展仰攻。我军兵士大量屯驻在湖南、湖北,而且道路四通八达,可从南宁、太平出云南;也可从柳州、庆远往贵州。另外,左、右江有四十五洞土狼标勇,他们久享国家恩德,三百年来忠心事明,已经足以据守。”

瞿式耜还准备施行“修纪纲,布威武,抑权阉,招俊杰”等系列方针,可是时间太仓促,未能实施。

现在,永历帝不但要往西逃走,还拉上了他一起走。

要知道,永历帝身边已经没有可供驱使的军队了,为了保障逃亡路上的平安,只能指望瞿式耜手中那支新募不久的杂牌军。

而事后也证明,逃跑的确是唯一的选择,如果不是逃得及时,永历帝可能已经成为李成栋的阶下之囚了,说不定,也像绍武帝一样,魂归阴间地府去了。

不怕死,虽说是一项让人钦佩的品质,但只是一味不怕死,那也成不了大事。

崇祯帝不怕死,结果怎么样?魂断煤山。

弘光帝也不怕死,逃得太晚,被清廷擒杀。

隆武帝更不怕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死是死得壮烈,却极其不值。

正是因为这些大明帝国灵魂人物的相继死去,才使大明王朝的军心、民心一次次瓦解。

并且,因为他们的死去,大明的文武官员在拥立新君问题上总会引发一场场旷日持久的内讧,劳神费力。

所以说,要成大事,不能单凭一时血气之勇,要灵活,审时度势,因时而变。

楚汉相争时,汉高祖刘邦逃命的次数还少吗?为了逃命,他甚至不惜将自己的骨肉从车子上推下来,可谓狼狈至极,可是,终于成就了两汉泱泱四百年的光华。

最不济,看看南宋高宗赵构,是个历史上最具知名度的“逃跑皇帝”,虽然逃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但,最后不也延长了宋祚两百年吗?

话说回来,瞿式耜反对逃跑也有他的理由。

他的理由是:“中兴之主身负中兴重任,海内万民也都看着您恢复旧疆、报仇雪恨,可谓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无数人的视线,您又怎么可以总是想着如何逃跑、如何躲避敌人,而不思自强自立呢?”

他谆谆告诫永历帝说:“半年之内,三四播迁,兵民无不惶惑。上留则粤留,上去则粤去。今日之势,我进一步,人亦进一步,我退速一日,人来亦速一日。故楚不可遽往,粤不可轻弃。”最后,瞿式耜不无遗恨地叹息道:“今移跸者再四,每移一次,则人心涣散一次。人心涣而事尚可为乎?”

可是,不逃,巴巴等死啊?

等死就等死,瞿式耜下了决心不再跟永历一起逃了。

他认为,一旦自己离去,便将省城拱手送人了,恳求留守桂林,以稳定广西局势。

这次,永历帝有将军焦琏护驾,同意了他的申请,传旨:“准卿以兵部尚书特进太子太傅,留镇西土。”

事实再一次证明永历帝的逃跑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月,李成栋手下的一股清军经平乐推进,陈邦傅拔营而去,逃往柳州。

到了柳州还不算,陈邦傅还开始着手办理降清事宜了,他屡派使者与佟养甲、李成栋联络,洽谈投降细节。

桂林城内外,一片风声鹤唳。

三月十一日,数百名清军前锋士兵数百人突然冲入城中,桂林大乱。

危急之际,焦琏护送永历到了武冈,又率军返回了。

焦琏,字瑞庭,陕西人。行伍出身,勇猛善战,平蛮将军杨国威中军官。

焦琏回来时,清兵已杀入文昌门。

焦琏二话不说,立刻与清军展巷战,他本人一马当先,提刀搏杀,阵斩了清兵中冲锋者数十骑,终于把这股清军击退。

焦琏也因此得加太子少师、左都督,封新兴伯。

小股清军暂时退去了,李成栋的主力大军很快就会到来。

瞿式耜和焦琏静静地等待着暴风雨的到来。

然而,一直等到五月下旬,迎来的只是一小股由平乐、阳朔方向袭来的清军。

瞿式耜命士兵充分利用司礼监太监庞天寿主持铸造的西洋大炮,连续轰了几十炮,这股清军在炮火的震慑下,悻悻而退。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出现清军的踪影,真是奇哉怪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