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主公赐剑(第4/13页)

“哦,天下真有随心所欲的人吗?”他的声音平淡中带着一丝悲哀。

“有哇,主公您!方才,主公剑势迅猛至极,谁能在半道上收得住?而主公却收住了!此剑如在旁人手里,吾命休矣。所以说,主公心便是剑,剑便是心,心剑如一,随心所欲,已臻化境……”鲁肃笑道,听得出,他的赞叹是发出内心的,充满忠诚又热烈的意味。

不料鲁肃话语刚落,孙权突然又再次拔出长剑,往身旁一块淡青色的太湖石当头一劈。只听“砰”的一声,那长剑瞬间断为数截。孙权手中顿时只余一段数寸长短的残剑。对这把破损的残剑,孙权看也不看,只“咣”的一声,将它重新插入剑鞘。

“剑碎了,仍能归鞘。心碎了,欲归何处?”孙权闷声问,表情沉郁又痛苦。

鲁肃无法回答,只呆呆地望着他。

“为人主者,如果随心所欲,必定误国误天下。做大都督的则不然了!”孙权低头看剑,又道。

鲁肃如遭电击,想说什么,却终于没有说出口。

孙权略顿一顿,又淡声问:“子敬,你来何事,请说吧。”

鲁肃面色微微一暗,沉声道:“前天五更,公瑾擅自前往荆州,以贺寿为名面见关羽。水师将军吕蒙护驾。”

孙权的神情更加萧索,他只潦草地点了点头,“知道了。”

“公瑾此行,意在探关。荆州一直是他心头刺。现在,他又动了攻打荆州的心思。”鲁肃边说边用眼角的余光留意孙权的脸色,好让自己的话锋能随机应变。

“人家是大都督嘛,都督且大哉!自然随心所欲,已臻化境。”孙权的声音陡然冷峻了起来,笑容里也多了几分讥讽。

鲁肃赶紧道:“禀主公,公瑾此行虽然有些莽撞,但他是为东吴大业才只身赴险,不避斧钺……”

“这我也知道!”孙权嗔断他,脸上已经有三分难抑的怒色。

鲁肃也一下子窘迫起来,再次讷讷道:“既然主公什么都知道,在下就不知该说什么了。”

“子敬,我问你,谁是江东之主?”孙权却不愿放过他。

鲁肃一惊,忙低头凛然道:“主公!”

“可公瑾擅自前往荆州探关,如此冒失之举,百官竟无一人敢阻拦!如果有一天,公瑾不是擅自探关而是擅自出战,江东谁敢阻拦?谁能阻拦?”

孙权的声音越来越大,重复最后一句时已近咆哮。

鲁肃已是眼观鼻、鼻观心,即使再愚笨的人,也知道此刻能有的回应唯有沉默。

鲁肃虽沉默着,可脸上的每一缕表情又似乎都在替周瑜辩护,似乎在说“那怎么可能”。

孙权看他一眼,似乎一下子就看穿了他的心思,冷笑道:“怎么就不可能?周大都督功高盖主,江东文武早就对他敬畏交加!”

“唉!”鲁肃唯有一声长叹,应和道,“主公果然什么都知道。”

孙权正要再说什么,一名侍者匆匆近前,往孙权所在的方位一个折腰,禀道:“禀主公,大都督进宫了。”

孙权的脸色微微一变。

“禀主公!”鲁肃忙道,“虽然公瑾不逊,但为大局计,主公还是迎他一下吧!”想了想,不待孙权回应,又小心翼翼地补充道,“哦,在下去替主公相迎。”

孙权叹了口气,脸上的表情渐渐和缓了下来。

“子敬啊,夹在我和公瑾当中,让你为难了!”孙权低声道。

鲁肃的脸也渐渐放松了下来,笑道:“遥想当年赤壁大战,我夹在公瑾和孔明当中,那个为难啊,几乎是生死两难。但是为难的结果又如何呢?东吴大获全胜,天下鼎立三分!”

孙权也不自觉地微笑了,眼睛一眨不眨地凝视鲁肃,感叹道:“厚道哇!古往今来,从来不缺聪明人,更不缺厚道人,独独子敬这样既聪明又厚道的人,实在是不多见啊!”

直到这时,鲁肃的笑才有了一点真实的意思,他的厚嘴唇咧着,右脸上的一颗痦子一阵抖动。

孙权笑完,想到马上就要见到周瑜,面色又不自觉地沉了下来。

“还是敢请主公亲自迎一下周公瑾。”鲁肃低下头,朝孙权拱手。

孙权却乍然变色,嗔道:“不!我病了。子敬你刚才亲眼看见,我病得厉害不是?告诉公瑾,不见!”

不待鲁肃反应过来,孙权已携着那把断为几截的残剑,转身往吴宫大堂的方向去了,只留下鲁肃一人怔在原地,仰望天空,发出一声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