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偏心也是病(第3/4页)

范铁舟连忙道:“爹爹,我只是想去试试,实在不行就算了。”

“大郎,我看就没有必要了,我这个祖父当然也很心疼自己孙子,但心疼归心疼,他真不是读书的料,咱们得面对现实。”

范大川对范宁上学之事一直很不赞成,他指了指三间茅屋。

“你看看自己房子破旧成什么样子,读书可是要花大钱的,我供老四读书不知花了多少钱,你应该心里清楚,就凭你打渔挣那几个钱,你还能供儿子读书?”

范铁舟低头不语,范大川见长媳妇不在,便趁机苦口婆心劝说儿子。

“大郎,不是爹爹说你,你有那个闲钱还不如把房子修葺一下,干嘛非要听家子婆的话送阿呆去读书,这两年为他读书你花了至少也有十贯钱吧!可他认识了几个字?十贯钱啊!”

“我送儿子去读书,花多少钱我都心甘情愿,轮不到别人来教训!”

张三娘满脸怒火地从房里走出来,为了儿子上学的事情,她和公公范大川不知争吵了多少回,矛盾一天天积累。

去年春天,张三娘坚持继续送儿子去小学塾读书,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分家。

每次张三娘想起分家之事,心中就充满了恨意。

“说起房子破旧,我倒要问一问,去年分家,你给了大郎什么?土地、房产都要留给老四,多亏我的一点嫁妆才修起这三间房,你还好意思说这房子破旧?”

她越说越激动,泪水涌了出来。

“大郎十五岁就下湖打渔养家,给家里做了多少事情,你偏心老四也就算了,但大郎也是你儿子,你这样对他,你不觉得问心有愧吗!”

“分家的时候我也说了,我手中实在拿不出钱来,以后我会补给大郎。”

范大川脸一阵红一阵白,他心中当然有愧,知道自己对不起长子,但在长媳妇面前,他绝不会有半点示弱。

“说到不公平,那我就要实话实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个当官的儿孙,可大郎打渔,二郎经商,三郎做了倒插门,都指望不上,如果阿呆聪明一点,我也能指望他,可他是什么光景,你比我更清楚。老二家的两个孙子也靠不住,估计连县学都考不上,老三家那个姓陆,更不能提。现在我们家只有老四读书有成,最有希望当官,我就指望他当官后光宗耀祖,还能给我养老送终,所以你们就别怪我偏向老四多一点,而且你们对老四好一点,那就是孝顺我了。”

“爹爹,我没有说您老人家偏心。”范铁舟夹在妻子和父亲中间,着实左右为难。

“可你家子婆说了,哼!”

范大川虽然嘴硬,但他着实有点怕自己的长媳妇,说话一点情面都不留,他转身便悻悻而走,可走了几步,又折回来,一把抓起装桂鱼的篓子,这才骂骂咧咧走了。

……

范仲淹沿着河边返回住处,他心中十分感慨。

明明孙子是大智若愚,是罕见的美玉良才,范大川却视而不见,明明小儿子是个草包,他却当作明珠。

写了一堆狗屁不通的文章,居然还想做他范仲淹的继承人,他范仲淹再被贬黜,也不至于堕落如斯。

这时,范仲淹忽然隐隐听见范宁在喊自己。

一回头,只见范宁从后面飞奔而来,手中拿着一张纸。

范仲淹停住了脚步,心中奇怪,这孩子要给自己看什么?

片刻,范宁气喘吁吁奔来,将手中纸递给范仲淹,“这是孙儿写的一首词,请三阿公指教!”

范仲淹望着他红扑扑的小脸,心中涌起一股怜爱,他弯腰摸摸范宁的小脑袋。

“好的,我一定会好好读一读!”

范仲淹想了想,又从腰间取下一枚玉佩递给他。

“镇上范氏本堂内有一座藏书楼,凭这枚玉佩可以进去。”

范宁接过玉佩深深行一礼,“谢谢三阿公提携!”

范仲淹笑着抚摸他的头,“你好好努力,等下次我再来时,多写几首诗给我看看。”

“孙儿一定会努力!”

停一下,范宁又笑嘻嘻说:“这首词或许能让三阿公的心情好一点。”

说完,他一溜烟地跑没影了。

……

范仲淹沿着河边缓缓而行,一边走,一边读着范宁写给他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