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邯郸之败(第7/8页)
白起说:“现在我‘病笃’,不能去。”病笃是什么意思?就是病到了医院下病危通知书的地步了。
白起之死
白起作为战国时代最牛的军事家之一,在与六国的争战当中,运筹帷幄,每料必中,打东打西,从不失手,但这次他失算了。
他的失算就在于他对邯郸之战算得太精确,而对秦昭襄王和范雎的认识偏差太大。他在秦昭襄王下令伐赵时,就预料到会遭到赵国的拼死抵抗,同时各国的部队也会拼命前来夹击,秦国在此战中必遭惨败。但他却没有想到秦昭襄王和范雎的心胸会有这么狭窄。
他比谁都知道,他在长平坑掉四十五万赵卒的后果,就是使赵国人对他以及对秦国人的仇恨将是刻骨铭心的,这个仇恨如果转化为力量,那将是不可战胜的。如果由他来当那个统帅,这个仇恨就会被乘以N倍。所以他是万万不能挂上伐赵之帅的。
而秦昭襄王和范雎却天真地认为,现在秦国士兵、军用物资都比赵国充足,这一仗没有不赢的道理。但作为身经百战的常胜将军,白起知道,战场有时不是这么简单的加减法——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不是人多势众就能打胜仗的。
他认为此时伐赵时机不成熟,所以他坚决拒绝。他不想让秦国的力量这样削弱下去,更不想让自己当一个败将。人还是要面子的,尤其像他这样的牛人。所以他百般推托。他天真地以为,他为秦国南征北战、开疆拓土,掠夺了韩、赵、魏、楚大片土地,不但打出了秦国的威风,更打出了秦国的综合实力。别的国家每打一场战斗,都需要疗伤很久,而他却越打秦国越强大。因此,他以为秦王虽然恨他不出征,但不会把他怎么样。
哪知,现在秦昭襄王已经把一切的不满全发泄在他的身上,再加上范雎在一边添油加醋,为秦昭襄王的愤怒火上浇油,使得秦昭襄王更加坚定地认为,如果你白起去打,我们哪能有不赢的道理。可你就是不愿去帮我打胜仗。你现在还在看我的笑话。我已经败得这么惨了,你居然还在等下一个笑话。请问,我还有多少个笑话可以让你继续看下去?
于是,他不再管白起的病了。你病了也不放过你。你既然不能当将军,那你就去当士兵吧。他下了一道命令: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
从此白起不能再称武安君了,他唯一的身份就是秦国的一个下等兵,和平时期,拿着长戟站在军营那里站岗放哨,打仗时得服从一个伍长的指挥去冲锋陷阵。
一代战神,就此没落。
但这仍然不是白起最后的下场。
公元前257年的十二月,秦昭襄王再发士兵准备投入邯郸前线。这些后备力量都驻扎在汾城边上。本来白起也在被征之列。但他因为身上有病(到了这个时候,他没有病也得有病了),所以没有跟着去。这时,多国联军已经陆续开到,直接向王发动进攻。王被打了个灰头土脸,而且是几连败,秦军陷入极大的困境。
王没有办法,天天派使者向高层报告,请求派兵支援。可现在还有兵吗?
秦昭襄王现在每天都能看到王派来的使者,看得都烦透了,但没有办法,只有愤怒。
他的怒火一上来,只得又找白起来发泄。他根本不理王——也没有办法理了——只是派人过去要求白起离开首都——连到哪里去也没有说清楚,只要他不要在咸阳就行。
白起终于卷起包袱,离开了咸阳。
白起这时的心情根本不用描述,大家也能想象出来。他从咸阳城徒步而出,来到城门下,抚摸着冰冷的砖墙,迎面吹来的也是冰冷的西风。
他的嘴里吐出一口浓浓的白气,两眼泪水如潮,然后低头而去。
他是从咸阳西门出去的,走了十里,到了杜邮就停了下来。他现在病得不轻,而且他真的不想离开咸阳。也许他仍然在抱着幻想,幻想秦昭襄王会再叫他回去日后重用。
而此刻,在秦宫大殿里,秦昭襄王和应侯范雎正在召集大臣们开会。会议的主题就是,向大家宣布:白起之迁,意尚怏怏有余言。
大家看到秦昭襄王和范雎的脸上,高度一致地布满了杀气,知道如果不拥护中央的决定,他们的下场比白起更惨,于是都同意终止白起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