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邯郸之败(第4/8页)
平原君就这样跟楚国订立了联合条约,回到赵国,然后狠狠地奖了一把毛遂。没有这个哥们儿,还真的完不成这个任务。这个任务完不成,赵国可就完了。
楚王虽然是个短视的家伙,开始时一点儿也不愿出兵救赵,但被毛遂一逼,在嘴角抹了那几条血印之后,还真不敢违约,立刻派春申君带着大军去救赵国。
信陵君救赵
此刻,魏国也派晋鄙带着十万部队去救赵国。
两国同时出兵,与当初白起的预料没有毫无二致——连白起都怕楚魏救赵,那个郑安平估计也对付不了这几国联军了。秦昭襄王也急了起来,他也怕秦兵吃不消。但局势都成这个样子了,秦国又不能再抽调出兵力去挡这魏楚两国之兵。他便派人去吓唬魏王,“我们打赵国,不用多久就可以打下了。你们现在救赵国,只怕你们的部队还在半路,我们的大军就已经进入邯郸城里了。到时,我们一定先拿你们开刀。”
几任魏王以来,都全面继承了胆小怕事的“优良传统”,这个魏安王的胆子也跟他的老爸同一个规格、共一个型号,本来好不容易受到开导,同意去救赵国,这时给秦昭襄王一吓,立马又晕菜起来,连夜派人拿着他的信去找晋鄙,命令他部队到了邺地就停止前进,在那里坚守。这样一来,好像是去救了赵国,又不得罪秦国。
他觉得光这样做只怕秦国还不会高兴,干脆派新垣衍去邯郸,劝赵王跟他一起共遵秦昭襄王为帝——这哥们儿记得,以前秦昭襄王不是派人去请齐王一起称帝吗?后来,齐王不干,这事才不了了之。看来秦昭襄王是很喜欢称帝的。咱们让他为帝了,他该高兴了吧?他一高兴,就不会打咱们了。
这哥们儿自己骨头全部软化,还想顺便把赵王也软化一把。如果他的这个计划成功,对秦国而言,那真是妙不可言了。因为如果魏王的这个蠢得像猪头一样的创意成功,赵国直接去跟秦国进行接触,那么楚国肯定会气爆,合纵之策不攻自破,秦国一举拿下赵国就不是什么难事了。接下来,灭魏灭楚,估计也不费什么力气了。
往时秦国要破这个合纵,高层人士都想破脑袋,张仪还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跑到楚国让楚王抓起来,这才解决问题。现在魏王和赵王自己就把它破坏掉了。秦王和范雎只笑得肚子疼。
秦国的前途好像一片光明。
可还是出了意外。
意外不是魏王突然觉悟了——这个哥们儿一般是很少觉悟的,而是另外一个觉悟了。
这个人叫鲁仲连。
鲁仲连探听到了这个消息,还没有等新垣衍见到赵王,就跑到客栈里找到他,把他狠狠地教训了一通。
新垣衍听了大半天,觉得老鲁的话实在太有道理了,就决定不去见赵王,直接回到魏国。
鲁仲连虽然说服了新垣衍,但没有办法让晋鄙进军救赵。
秦国看到魏国的部队天天停在邺城那里,看着秦赵两国交兵,似乎是来现场观摩打仗一样,觉得魏王真是个好同志。你就把这个好同志再当一阵吧,我们收拾完赵国再来收拾你。你们连个廉颇都没有,收拾起你们来,那就方便得多了。
秦国上下觉得魏王很够朋友,天天写感谢信感谢他,恨不得把世界和平奖送给他。可赵国却恨得要死。你这个魏王不是跟我们一起发过誓吗?现在怎么玩这个两面派来了?你以为我们完了,你就安然了?
可他硬是厚着脸皮在那里不进兵,你骂了也就骂了,他无动于衷,最后先吃亏的还是你赵国啊。
最后,赵国也没有办法了。赵胜想了想,觉得再去求这样的猪头是没有用的,还是去求信陵君吧。
于是,信陵君出场。
信陵君后来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也和赵胜、田文、黄歇一样,开始出名并不靠政绩或战绩,而是因为他们都是老大的弟弟,手里有花不完的钱,然后就拿着这些钱去养很多食客。而信陵君门下食客的数量最巨大,据有关部门统计,最多的时候有三千人。你想想,天天有三千人在一起大吃大喝,场面有多壮观?这个费用又有多大?
但他们有钱,他们要的就是这个壮观的场面。这个场面越大,他们的脸面也越大,他们的名声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