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这个天下更乱了(第4/13页)
赵王一听,这个蔺相如还真的有点儿脑子,于是叫他进来面试一把。
蔺相如进来之后,赵王就问他:“现在秦王用十五城来换我的和氏璧,你说我们能做这个生意吗?”
蔺相如想也不想,说:“现在秦强赵弱,不可不答应啊。”
赵王说:“要是他拿了我们的和氏璧却不给我们城,我们怎么办?”
蔺相如说:“秦国用城池来交换一块和氏璧,要是我们不答应,就显得我们太小气了,人家论起来,就会说我们理亏。要是我们给他们和氏璧,他们不给我们城池,是他们理亏。比较起来,还是让秦国理亏为好。”
赵王说:“你说,谁去当这个使者最好?”
蔺相如一点儿不谦虚,说:“如果大王真的找不到人了,那就叫我去吧。我带着和氏璧过去。如果这块璧留在秦国,那么那十五座城肯定划进赵国的版图;如果那十五座城没有划进来,则这块和氏璧就一定会回到赵国人民的怀抱。”
他的原话是:“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大喜,“那你就去吧。”
蔺相如就带着那块和氏璧和他的访秦代表团出发了。
秦昭襄王知道后,也觉得有点儿意外。说实在的,他玩的这个招数,就是要看看赵国如何反应。赵国跟魏国不同。魏国这么多年来,都在走下坡路,国家综合实力不断下跌,你想欺负他们一把,一拍脑袋就可以进兵,而且基本都能一战而胜。可是赵国这许多年来,国力都处于上升阶段,人才也有不少。因此,想吓他们一把,再见机行事。否则,堂堂一个秦国大王,哪会说出用十五座城换一块和氏璧?在当时君主们的眼里,世界上最宝贵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土地。如果放弃领土去抢一件宝物,那只能说明这个君主脑袋已经坏掉了。
昭襄王把这个皮球丢到赵国,看看赵国如何应对。他觉得连自己也想不出个好办法来。现在听说赵国已经派使者来到秦国的首都了,而且还真的带了和氏璧来,一时还有点不好处理。但既然来了,就必须见面。
当然举行会见之后,就按照要求,你给璧我交城,或者说这块璧是假货,这个生意不成交,然后搪塞过去。但这是秦国的风格吗?以城换璧,秦国是万万不会做的;说璧是赝品,了结这个事件,那明显是无赖手段——秦国虽多次耍过无赖,但每次无赖之后,都大有收获,像做这种损人害己的无赖,绝对不是秦国的风格。
秦昭襄王最后决定,在这件事上继续发扬张仪留下的无赖精神,把有秦国特色的无赖好好地表演一把。于是,在安排好之后,他率全部的文武官员与赵国的访秦代表团进行会见。
会见地点在秦国章台国宾馆。
开始时,双方的会见是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
蔺相如把和氏璧送给秦王,说:“这就是和氏璧,请大王验收。”
昭襄王接过和氏璧,两只眼睛突然光芒万丈。细细地把玩之后,又叫人赶快到后宫把他的那一群美女也叫来大开眼界,看看什么是和氏璧。当年张仪因为这块璧被打得半死,这才不得不跑到秦国来,帮秦国立了很多功劳啊。现在张仪死了,这块璧又过来了。这不是跟秦国有缘是什么?
不一会儿,那些美女和王宫里的工作人员都来了,接过和氏璧,在那里赞不绝口。
只有蔺相如在那里,像个专业观众一样看人家的热闹,而且谁也不理他,好像他这个赵国访秦代表团团长是个多余人一样。
蔺相如发现,秦王到了这个时候,一点儿没有提到移交城池的意思,知道秦王果然耍起无赖来了——只要和氏璧,绝不给城池。他这么一想,如果自己拿不回这块璧,自己就完了。但他更知道,他再怎么请秦王还璧,秦王也不会还给他。他更不能直接抢回来。于是绞尽脑汁,终于想了个办法。他大大方方地对秦王说:“大王,有句话,我还是老老实实地跟您说了。”
昭襄王说:“什么话?”
蔺相如说:“这块璧好是很好。只是它的身上还有个缺陷。”
昭襄王说:“在哪里?我怎么就没发现?”
蔺相如说:“拿过来我指给大王看看,免得以后大王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