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齐国的兴衰(第7/18页)

现在楚国的国君就是熊渠的后代熊通。这哥们儿又继承了他先辈的牛人气魄,自己当了王,也就是楚武王。

自从熊渠同志不当王的老爸后,并没有夹着尾巴老老实实地做人,而是继续加大军国主义的扩张力度,不断地收编周边的小国,因此,职称虽然比以前小了,级别比以前降低了几个档次,但那块楚国的蛋糕却越做越大,国土面积天天在膨胀。

不过,当时奉行军国主义政策的不止是楚国。据统计,本来,大周旗下的大大小小分公司有一百七十个,但在档案里只能找到一百三十九家的确切地址。司马迁大概觉得诸侯太多,记起来太烦人了,而且那些小公司跟个街头地摊也差不多,对历史进程没个屁影响,就不记在历史档案里了。他只记下了十二个很牛和比较牛的诸侯。那些被司马迁同志划出历史舞台的诸侯们,早就因为经营不善,老早就被这几个很牛的大国收编,现在已经不知道消化到什么地方了。

仍然据统计,几个大国收编小诸侯的成绩如下:

第一名,楚并国四十二;

第二名,晋并国十八;

第三名,齐并国十;

第四名,鲁并国九;

第五名,宋并国六。

你一看这个成绩单,就知道楚国现在的实力是多么多么的牛了。

楚国既然敢公开称王,敢公然叫嚷“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敢于公开与中原划清界限,手中的实力肯定强悍,对周边的手段肯定很恶劣,因此跟楚国为邻的诸侯不怕他才是怪事。

郑国的边界就是跟楚相连的。

所以,楚国一咳嗽,郑国就发抖。

以前,郑楚两国的关系一直是和睦相处的,而且有时还是互相帮助的同志加兄弟的关系。郑国胜周王的那一仗,靠的就是楚国当他们的坚强后盾,因此那一箭的功劳里也有楚国的一半。

这时,楚国看到子突跟齐国签订了这个条约,郑国的外交采取的是一边倒的政策,原来的同志兄弟全不管,心里就生起气来,突然高调向郑国宣战,直接派兵狂杀进郑国境内。

你想想,本来郑国就不大,人口数量也没多少,再加上这些年的折腾,连老大之死都不断地刷新历史纪录,平民百姓就更不用说了。这时还能抵抗得住楚国侵略军吗?连求救的声音还没有来得及叫几下,就被扁得几乎昏倒。

子突没有办法,只得又采取老办法,对楚成王说:“老大,求求你停停火。我知道我错了。我现在宣布重新回到楚国的怀抱。”

于是,郑国又跟楚国混在了一起。他不跟楚国混在一起还能怎么样?你想想,郑国处的地理位置,完全是个挨打受气的区位,不管你站在哪边的立场,你都是个站错队、入错伙的角色。你倒向齐国,楚国的大刀马上就砍过来;你靠向楚国,齐国同样不放过你。

管仲和齐桓公也很生气。他们当然生气。条约上的墨水还没有干,郑国就全部撕毁,那他们这个霸主的话不成放屁狗、狗放屁、放狗屁了?不过,两人也知道,郑国之所以混到这个地步,全是因为那个楚国。如果不把楚国搞定,他们这个霸主以后的话仍然是放狗屁。因此,两人决定发动一场对楚战争,带着多国部队去狠狠地暴扁一下这个南方牛气哄哄的大国。

如果能把楚国狠狠地教训一顿,那这个意义是说有多大就有多大。

在齐国准备跟楚国大干一场时,北边的燕国却派了个使者狂奔而来,说:“老大啊,现在山戎正对我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我们快支持不住了。你们不是说,要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外族吗?赶快去帮我们啊。要是晚了,燕国就会彻底玩完了。”

齐桓公一听,好啊,以前要去扁个不顺眼的诸侯,还得到处找理由,现在生意却自己送上门来。这哥们儿现在很想跟那个牛气哄哄的楚国较量一下,把齐国的霸主地位彻底巩固下来。至于那个山戎,是个北方少数民族,算个屁,回头收拾也不晚。

管仲不同意。

管仲当然知道,要是彻底把楚国打倒,那是很刺激的,是可以让心情史无前例地大爽一场,可楚国那么好搞定吗?要是真正开战,说不定要打个持久战,那里燕国挺不住了,而山戎们又搞定了燕国,后果就严重了:山戎占领了燕国,从国土面积到人口数量立马壮大了无数倍,而且山戎人又是有名的好战分子,现在就这么点力量,都敢骑马跑过来嚣张,猛扁燕国,要是实力突然大涨之后,不南下耍威风才怪。他们一南下,马上就一脚踏进齐国的领土。那时,齐国正在跟楚国咬牙死磕,谁死谁活都还说不清,突然后方被山戎猛踢一脚,想不亡国,那是没有道理的。因此,必然要先搞定山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