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烽火戏诸侯(第15/17页)

在犬戎兵围镐京时,虽然大家都恨姬宫湦戏弄过他们,不愿带兵过来救他一把,但与此事有密切关系的人还是过来了,如郑、许、鲁等几个国家都狂奔过来。当然,这几个诸侯来的原因也很复杂。鲁国是周目前最亲近的诸侯,不管周王犯了什么重大的错误,到了这个时候,他们都得无条件前来帮忙。至于郑国,虽然在历史上没什么名气,从不见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拿起话筒抢到过发言权,但当时,还是很牛的。郑桓公也不是什么好鸟,这哥们儿是周的司徒,觉得首都离自己太远,实在不好控制,老早就想找个机会,让大周把首都东迁到洛阳。原来,周公当政时,几个兄弟不服,硬是组织了几次群体事件,公开跟周公叫板,高喊打倒周公。周公便带兵东征,一举把这几个反对派兄弟搞定,顺便设了个东都。

所以,郑桓公就老想着把首都迁到东都那里。

这个郑桓公又娶了申国的美女武姜,因此跟申侯最能讲得来,据说申侯勾结犬戎的事,郑桓公是同意的。哪知,犬戎实在太没有文化,在骊山脚下围攻姬宫湦时,可能是郑桓公的黑话对不上号,在杀死姬宫湦的同时,连郑同志的脑袋也砍了。

于是,郑桓公的儿子郑庄公也带着部队杀了上来。

至于那个许侯,跟申侯本是兄弟关系,当然也想乘乱捞到一点好处,也带着兵来了。

申侯是个很狡猾的家伙,在姬宫湦歇菜之后,知道他的目的达到了,马上让他的外甥当了大王,然后立刻跟犬戎翻脸,让大家与犬戎侵略者PK到底。

秦襄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犬戎大打出手,表现得很出色。

这时,周的内部也乱了套,姬宜臼(即周平王)虽然在申、郑、鲁等几个老大的拥戴下当上了最高领导人,可他的另一个兄弟在虢公翰的教唆下,也当上了周王。各在一边下发文件,盖的全是大周朝的大公章。直到后来,晋国把虢国搞定,另一个周王才完蛋。

在这样的形势下,郑侯要求主张东迁的建议就有了市场。如果老是在西部经营,天天得花很多精力去对付犬戎,中原一带诸侯就不再听你的话。而且,现在首都又死死地控制在犬戎的手里,你总不能天天躲在申国的地盘里当老大吧?

何况那个洛邑也不是小城镇,而是当年我们伟大的周公亲自拍板定格为东都的,地位跟西都镐京没什么差别,以前周公就多次代表老大到东都办公啊。现在咱把周朝政府搬到那里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

申侯虽然不高兴,但你有什么办法?你想不东迁,当然也可以,但得把犬戎赶出镐京,让伟大的首都重新回到大周人民手里。可这哥们儿玩点阴谋诡计、做点里通外国的工作,那是很优秀的,但你叫他去赶跑侵略者,那是万万做不得的,因此也就只有同意人家的要求。如果再拖下去,人家来个反攻倒算,认真排查起来,他那个引狼入室的汉奸的帽子可就戴定了。

跟很多历史事件一样,只要有个倒霉者,就会有几个既得利益者。

按理说,申侯是这次事件的主要策划人,而且最后取得了胜利,他和郑、许等几个战略伙伴应该是最大的赢家。可后来的事实,却不是这个样子。申侯当了一次汉奸,成功地打倒了姬宫湦,也成功地让他的外甥当上了周王。可因为首都要不回来,又迫于那么多诸侯的压力,只得把首都迁到洛邑。首都一到洛邑,离申国的地盘就远了,就意味着他老人家已远离权力中心,自己说什么话也不算话了,这个赢家实在是没赢什么东西,最后算起来,只是赢了一口气。至于郑侯虽然实现了首都东迁的目的,但在这场乱得不成样子的战争中,不但元气大伤,而且还丢了郑桓公的老命,目的虽然达到,但实力已经大损,看似赢家,其实跟输家没什么两样。要说赢,也只是赢了一口气,跟他的亲家一个样。

至于许侯,本来许就是个小国,这次入股,想分点红利,但两个大股东也就这个样子,他还能分到多少红利?

鲁国这次也从大老远出兵,但他们是出于兄弟之情,本来就没有什么很大的目的,况且整个局势都掌握在申、郑、许这三个家伙手里,鲁国根本就没有什么发言权,看到周王已确立,就下令撤军,不关咱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