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第7/66页)
李密准备怎么办呢?也没什么好办法,跟当年对待李渊一样,派人前去说降,让窦建德前来面见李密,然后……
李密派去的使者,一如既往,是他手下的头号说客,房彦藻。
该年二月,房彦藻和郑颋从黎阳出发,向东挺进,开始他们的外交攻势。房彦藻最早说服的,乃是梁郡(河南省商丘市)郡守杨汪。
这位杨汪同志,跟李密乃是“老相识”了,更准确的说,“老冤家”了。想当年杨玄感兵败,李密流亡,他曾经一度投奔妹夫雍丘(河南省杞县)令丘君明,然后被藏到了江湖游侠王秀才家,还娶了王秀才的闺女,但是,最终,他还是没有能够逃脱隋朝政府的追捕,妹夫和岳父,都最终罹难;而当时对李密穷追不舍的政府官员中,杨汪就是其中一位。
因为这层关系,杨汪不免有所疑虑,于是,李密不免亲笔一封,打消他的疑虑:“昔在雍丘,曾相追捕,射钩斩袂,不敢庶几。”
这里李密用到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春秋时期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
当时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齐国的君位,而管仲则是公子纠的部下。为了帮助公子纠夺取君位,管仲曾请命前往莒国,堵截首先回国的公子小白。在途中,管仲曾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带钩,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倒地装死,管仲认为大局已定,公子小白已死,方率军返回。
当然,管仲还是被公子小白耍了,躲过一劫的公子小白快马加鞭,最终比公子纠提前抵达齐国,当上了国君,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齐桓公。
后来齐桓公意欲励精图治,请鲍叔牙推荐人才,鲍叔牙就推荐了他的好友管仲;而齐桓公也不念旧怨,重用了管仲;而管仲也不负所望,辅佐齐桓公开创了齐国的盛世,让其成为了春秋中的第一个霸主。
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就成为了不念旧怨的美谈,此之为“射钩”。
而“斩袂”,则是有关晋文公重耳和勃鞮的故事。
勃鞮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宦官,他曾经被晋献公(晋文公的父亲)和晋惠公(晋文公的弟弟)连续两次派去刺杀重耳,但都被重耳躲过。其中第一次刺杀,他曾经割断了重耳的袖袍(所谓的“斩袂”)。
后来重耳当上了国君,成为了晋文公,勃鞮前去见他。由于有过两次刺杀的恩怨,重耳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原谅勃鞮,但是,最终,勃鞮还是以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为例,成功让重耳原谅了自己。
事实证明,这次谅解非常关键,因为勃鞮迅速跟重耳透露了一个重大阴谋——齐国的大夫吕省、郤芮想火烧宫殿杀害晋文公。有了勃鞮的告密,重耳再次躲过一次危机,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因此,“斩袂”也跟“射钩”一样,成为了不念旧怨的典型。
李密用这两个典故,无非是想告诉杨汪,自己打算效仿齐桓公和晋文公,请你不要把以往的恩怨放在心上。
话说到这份上,杨汪自然不能不领情,也写信表示效忠。于是,李密任命杨汪为上柱国、宋州总管。
然后,房彦藻就派人带着他的信,前去招降窦建德了,要求窦建德亲自来一趟,晋见李密。很快,窦建德回信了,这封信用《资治通鉴》的话说是“卑辞厚礼”,就是说不断给李密戴高帽,不断认小服软,扯了一通皮之后,真到了关键问题上,窦建德笔锋一转,表示最近军情紧急,幽州总管罗艺意欲南侵,他实在抽不出身,还请见谅云云。
窦建德很聪明,跟李渊一样聪明,他聪明的把李密高高抬起,又聪明的小心隐藏自己,他的聪明,意味着他终将成为隋末一个不可忽视的大人物。
房彦藻对窦建德的太极推手显然也没有太多的办法,只能就地返回了。结果,走到卫州(河南省淇县东),出事了……
狙击并杀死房彦藻的人,叫做王德仁,盘踞林虑山(河南省林县西北)的一个活土匪,没有什么政治头脑,也没有什么讲究,就是杀人掠货,占山为王。
房彦藻事件彰显了隋末局势的混乱,李密虽然派徐世绩前去讨伐王德仁并获胜,但是,内心的不安却仍在加剧——他这个主角,到底当得合不合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