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第61/66页)
李子通对这局面分析的很透,他知道,那俩的合作,其实是事儿赶事儿的合作,他们真正想合作的不是对方,而是陈棱,只不过呢,陈棱广发英雄帖之后,这俩都来了,既然都来了,不合作也不好意思,那就合作了。于是李子通要怎么办呢?很简单,将那俩拆伙,搞离间。
于是,李子通接受了部下的建议,招募了些当地人,伪装成沈纶的部队,去偷袭杜伏威。杜伏威果然上当,心想沈法兴这小子是要吃独食啊,这混蛋,跟他合作能有好吗?我看,我也甭去凑热闹,让沈法兴跟李子通干去。沈纶这边也是有口难辩,有冤难诉,但他知道,梁子结下来了,这要贸贸然出手跟李子通干仗,搞不好杜伏威就趁虚而入了,于是,也选择坐壁上观了。
于是,本来这俩都是来增援江都的,被李子通略施小计,给绊住了,于是李子通得以专力攻城,陈棱不敌,李子通攻取江都。
紧接着,李子通以得胜之师进攻沈纶,沈纶兵败。
再然后,李子通就建号为吴,称帝了。
当然,我估计,到最后,杜伏威也明白过来了,但是,明白了也晚了,本来他的实力比李子通强,结果这么一来二去的,反让李子通先取了江都。
李子通自己称帝,杜伏威是什么选择呢?当时李世民正在攻打王世充,派人过去招降,结果,估计李世民自己都没想到,非常顺当的,杜伏威降了。
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的时候,天下正是李唐、王郑、窦夏三足鼎立,局面还略显混沌,李唐虽然占据了战略主动,但也未必能说一定统一天下,在这个时候选择投降,我们不得不配合杜伏威的政治眼光了。当然,这也能看出杜伏威的个性,显然,跟野心勃勃的李子通比,杜伏威还是比较有自知之明的。
天下三足鼎立,江淮也是三足鼎立。李子通日渐壮大后,就将矛头对准了沈法兴,先克京口,后破沈军主力,沈法兴元气大伤,被迫逃回吴郡老家。
李子通跟沈法兴激战正酣,杜伏威也不能看热闹,于是,以辅公祏为主将,阚陵、王雄诞(这俩都是杜伏威的义子)为副将,率数千精兵,进攻李子通刚刚夺取的丹阳。但是,还没等偷袭呢,李子通已经解决了沈法兴,然后率军拒战。两方势力对比,辅公祏手里数千,李子通手里数万,又是新胜之兵,李子通是辅公祏的十倍,这场仗,从账面上看,辅公祏是输定了。
辅公祏要怎么办呢?他跟老朋友杜伏威取了经。杜伏威作战的时候,有一支部队叫“上募”,其实就是敢死队的意思,跟李密的“内军”差不多意思;“上募”的待遇非常好,好吃好喝,也受重用,但是,打仗之时,许进不许退,每战之后,杜伏威都要检查伤势,凡是看到背后有伤的,一律斩首——为啥呢?因为这说明这人在战场上后退了。以此,“上募”作战都是拼死迎敌,战死方休的,战斗力强的惊人,是杜伏威的精干力量。
辅公祏这次,就是效仿杜伏威。他派一千人操着长刀在前,又派一千人在他们后面,在后面的一千人,就是所谓大刀队,凡是前方有退下来的,一律立斩不赦。于是这仗一开打,辅公祏前面那一千人就跟不要命一样的往前冲,辅公祏又以两翼掩击,李子通所部瞬间崩溃,其众降者数千。
这几乎是杜伏威和李子通的一场决战,杜伏威以一种奇妙的方式,挽回了先前的颓势,重新占据了江淮第一人的位置。此战过后,李子通江西之地尽归杜伏威所有,李子通仓惶亡命至京口,而后又逃到太湖,元气大伤。
当然,这就叫“出来混,迟早要还”,当年李子通投奔杜伏威的时候,还欠下一笔血债,如今,也该要还了。
李子通倒霉了,但是,好歹收拾残军,又得了两万人,还有比他更倒霉的,谁呢?沈法兴。于是,倒霉的李子通,就攻击了更倒霉的沈法兴,这次干脆把沈法兴的老家吴郡也夺了,随后又入据余杭,兵势由此复振——东举会稽,南距岭,西抵宣城,北太湖,悉有之。
李子通败而复振,杜伏威当然无法容忍。武德四年,杜伏威派他的义子王雄诞率大军讨伐李子通,双方开始了最后一次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