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第27/66页)

刘准的结局也很凄凉,萧道成称帝后,让他迁居丹阳,并派兵“守卫”。在公元479年五月某日,刘准的“卫士”们听的外面人声嘈杂,马蹄阵阵,意识到“变乱”已生,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掉了刘准。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创意的干掉废帝的方式,高明程度比鸩杀强一万倍,为了这个创意,萧道成大大的赏赐了那位干掉刘准的“卫士”。

当然,鸩杀依然是最常见的政治谋杀手段,原因无他——成功率高。如果说历史上还存在一个失败的案例的话,据我所知,只杨侗一例。王世充的这杯毒酒,不知道是从哪弄来的伪劣产品,杨侗喝下去之后,居然没有七窍流血,立即气绝倒地……于是,也就只能难为王世恽准备一条绢布,使点劲儿,勒死他了……

杨侗死了,时年十六岁,他是隋王朝名义上的第五个皇帝,也是最后一个,他的死,意味着隋王朝正式寿终正寝了。

当然,还有名义上第三个和第四个,我们也花些篇幅,插叙一下吧。

隋朝名义上的第三个皇帝,是李渊入关时所立,是为代王杨侑,他是杨广的长子杨昭的第三子,公元617年十月称帝,年号义宁,尊号隋恭帝。

在三个名义皇帝中,杨侑的存在感最弱,我们所知的事情最少,道理非常简单——他是唐王朝建立的阶梯,这样的罪恶,往往是被历史掩埋的。

次年五月,当隋炀帝被弑的消息传到关中后,杨侑彻底失去了利用价值,于是,跟王世充一样的剧本提前上演了一次,杨侑逊位,李渊登基,唐王朝建立。

公元619年五月,杨侑去世,年仅十五岁,死因“不明”。

当然,死因到底明不明,只由一件事决定——拥立他的人,最终是否成功。被失败者拥立的傀儡皇帝,死因一定是明了的,杨侗之死,在史书上就记载的极为详尽,读之令人落泪;而与之相应,隋朝第四位名义皇帝,在宇文化及弑杀杨广之后所立的杨浩,虽然对他的死,史书没怎么大肆渲染,但起码死因是明确的;唯一死因不明的人,是杨侑,因为,死因不得不“不明”。

所以,让我们说说杨浩吧,或者说,说说宇文化及吧。

在西归的道路为李密所止后,宇文化及带着他的两万人马,向北部窜逃。

此时的宇文化及情况非常之惨,理由非常简单,前文已经说过——众叛亲离。在宇文化及北上之时,就有陈智略、樊文超和张童儿各领所部投奔了李密;在抵达魏县后,又有张恺和陈伯商议出走一事,只是议事不秘,为宇文化及所诛。

能走的都走了,想走的还没走的被杀了,其他人正在考虑怎么走;宇文化及的部队,已成了一盘散沙,再也攥不到一起去了……

面对如此困局,怎么办呢?于榆木脑袋的宇文化及而言,情况明摆着——没法办。在没法办的情况下,宇文化及就只能借酒消愁了,而他的靠得住的酒友,也就只剩下了一个——宇文智及。于是,弟兄二人成天饮酒听乐,但是,如后世歌手黄安所言,借酒消愁愁更愁,有时候喝多了,反而愁上心头。

有一次,宇文化及就喝多了,很醉了,就敞开了心扉,将肚子里的话一吐为快,数落起了宇文智及:“那事儿,我此前根本就不知道,是你,就是你,你来强逼着我干的。现在好了吧?想要回长安,路被堵上了,回不去了,现如今,人马也快逃光了;如今背负着弑君的恶名,天下之大,哪有我们的容身之地?现在我们全族尽灭,难道不是你这小子造成的么?”

说着说着,宇文化及也是情绪崩溃了,抱着两个儿子,痛哭起来。

宇文化及这番话,说对了一半,确实这事儿是宇文智及让他干的,但是,还说错了一半——你要不想干,难不成老弟还能把刀架你脖子上?

宇文智及听老哥那么数落他,自然一肚子不爽,也就反唇相讥:“哟呵,现在后悔了?当日事成之后,你不是挺乐呵吗?当时怎么没想到分我一杯羹啊?现在要败了,你要把责任推给我了?你怎么不杀了我,去投奔窦建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