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43/74页)

刚刚花了三分钟清点了一下,光是有名有姓有地盘,可以说是一方诸侯的,就有四十八位之多了,再加上那些小打小闹的,这个数量就搞不清楚了。

乍一看,如果李世民加入到逐鹿天下的行列中,他的对手数量确实多的有些可怕,但是,仔细一看,我们会发现什么问题呢?没错,对手虽然多,但是没有一个真正占据了争雄天下的核心地带——关中!以此而言,这么多的对手,也就是牵制拖垮了隋朝,为李世民直入关中扫清了障碍而已。对手?这明明是队友!

所以,别看李世民如今藉藉无名,远不如威震天下的李密,但是,只要他行动够迅速,眼界够开阔,他是极有可能后发制人,摘走最后的樱桃的。

当然了,扯了这么多,有天下之志的毕竟只是李世民,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少年,要是老爸李渊不同意,那就什么都是白瞎。第一步,得说服老爸啊。

要说服一个人,两个办法,一是自己亲自去说,二是调动别人去说。李世民认为,二者都要有。

当时在晋阳,李渊有个老朋友,叫做裴寂,两个人关系一个字形容——铁。铁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俩经常在一块喝酒,而且一开喝就忘了东西南北,往往通宵达旦。

当时裴寂还有个朋友,叫做刘文静。裴寂当时是晋阳宫监,刘文静是晋阳令,俩人是同事,而且,俩人还住一块,关系自然没的说。二人生逢乱世,但是性情迥异,有一事可资佐证:当时两个人看到城上举烽火,前面说了,这是有军情的意思,裴寂就在那感慨:“贫贱如此,复逢乱离,将何以自存!”刘文静怎么说的呢?他说:“如君言,豪英所资也。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

这让我想起了中学时思想道德课的一副漫画,大概是说两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反应:冬天来了,然后一个人在那哀叹,说冬天来了,百花凋残,市面萧条,悲凉啊;另有一个托着腮帮子,美美的想,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眼下的裴寂和刘文静,就大概类似这俩,同是身处乱世,裴寂就认为这真娘倒霉催的,而刘文静就认为,这岂不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

所以呢,裴寂跟李渊性格类似,就跟李渊关系好,而刘文静呢,跟李世民关系好。刘文静当时看到李世民气度不凡,志向远大,也跟裴寂推荐过他,说:“此非常人,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年虽少,命世才也。”但是呢,裴寂这个人,过一天算一天的性格,命世不命世的,他也没啥兴趣,所以当时并不在意。

当然了,乱世对刘文静也不只是好处,也有坏处,那就是指不定某某造反派头子跟自己有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闹不好就受牵连。跟刘文静有关系的造反派头子,说出来吓死人,谁呢?李密!据说李密跟刘文静有姻亲关系,所以,李密如今越牛逼,刘文静那边就悲惨,眼下已经被打入了太原的大牢了。

李世民当时合计要造反,但是一时半会又找不到个可以商量的人,后来转腰子一想,也就刘文静比较靠谱儿,于是就去大牢里探视。

刘文静一看李世民来看他,大概其能想到是啥事儿,就挑逗他:“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言下之意,你一毛头小伙子,是觉着自己能比汉高祖刘邦,还是能比光武帝刘秀?这明摆着是激李世民了。

李世民怎么回答的呢?他说:“安知其无,但人不识耳。我来相省,非儿女子之情,欲与君议大事也。计将安出?”这番回答不卑不亢,豪气十足啊。

于是刘文静就说了:“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殆以万数。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太原百姓皆避盗入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

刘文静靠谱儿了吧?那是相当啊。怎么个靠谱儿法呢?他为李世民解决了如下四个战略问题:

一是兵力的筹集问题,也就是“人”的问题——刘文静说自己知道太原百姓里头有什么人是能干大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