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25/74页)

大业十四年六月,李密再度率军杀向东都,与隋军大战于平乐园——李密率领左翼的骑兵,右翼的步兵,中路的强弩兵,鼓噪而进,东都军大败,李密再度夺回回洛仓。

这次,李密终于在回洛仓站稳了脚跟,而这,则引发了朝野震动。本来还懵懵懂懂的杨广同志,也终于脑子灵光了,意识到危机了,知道李密已经成为当前大敌了,于是决定集中兵力,围剿李密。大业十四年七月,杨广派遣江都通守王世充率领江、淮劲卒,将军王隆率领邛黄蛮,河北大使太常少卿韦霁、河南大使虎牙郎将王辩等各帅所领,同赴东都,共同合作,讨伐李密。

被隋朝当成是主要敌人,这可以说是李密政治生涯的一个巅峰,但是,这个巅峰是好还是坏呢?只能说,在群雄逐鹿的大背景下,李密被隋军盯上,成为他们眼中的头号劲敌,这对李密而言,实在谈不上什么好事——他如今只是一个靶子,表面上风光,实际,只是为别人挡了子弹,尤其是,马上我们就知道,他为急速进兵长安的李渊父子挡了子弹。即便他被射到千疮百孔之后还不死,还能剩一口气,他也会发现,自己是为别人做了嫁衣。

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大概就是形容李密如今的处境。

当然,表面上,李密还是风光的,东都外围的三座粮仓,有两座已经被他握在了手里,最后的一座,只剩下黎阳仓了。

李密对黎阳一定不陌生了,当然,可能不只是不陌生而已,而是刻骨铭心。就在这里,他的死党杨玄感,走上了武装暴动反对杨广的道路;也就在这里,他帮杨玄感出谋划策,一鸣惊人;但同样在这里,他此后的颠沛流离,如今的飞黄腾达,往后的落寞悲凉,都已经注定。黎阳,是决定了李密一生命运的地方。

当然,这只是我一个后人的感慨而已,李密是来不及感慨的,形势比人强,夺取黎阳仓,很快就摆到了李密的议事日程前。

大业十四年八月,河南、山东洪灾,本就灾情严重的两地,更是局势危殆,饿殍遍野,僵尸伏路;隋炀帝也下诏开仓济民,但是,黎阳的当地官吏,大概早把赈济的差事当成是肥缺了吧,赈济工作很不奏效,两地灾民,日死者以数万计。哪里有灾荒,哪里有饥民,哪里就有反抗的种子,徐世绩当时就建议李密:“天下大乱,本来就是因为饥荒,如果能拿下黎阳仓,我们就能彻底成就大事了!”

目标——黎阳仓!

过程一句话带过——李密派遣徐世绩率领麾下五千人从原武(河南省阳原县西南原武镇)北渡黄河,会同元宝藏、郝孝德、李文相及洹水叛将张升、清河叛将赵君德共同攻打黎阳仓,一战而克,随即占领。占领黎阳仓之后,李密下令开仓赈济,令饥民随取随食,旬月之间,李密军势大振,得众二十万。

李密声威所向,各地无不披靡——武安、永安、义阳、弋阳、齐郡相继投降李密。窦建德、硃粲等人亦派人前往归附李密……

当时有个神秘人物写信给李密进言,此人是泰山道士徐洪客,他认为:“大众久聚,恐米尽人散,师老厌战,难可成功……乘进取之机,因士马之锐,沿流东指,直向江都,执取独夫,号令天下。”徐洪客认为,应该趁着这当口还未“兵老师疲”的时候,就立即出兵,攻打江都,搞定杨广,以此号令天下。

徐洪客的看法倒是挺有意思。

民国时期的桂系老大李宗仁,当年出兵援助唐生智后,又跑到广东,游说国府要员发动北伐。当时跟蒋介石会谈的时候,李宗仁就极言立即北伐的重要性,其中有一条,就是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享福享惯了,很容易出现“兵老师疲”的情况——他还举了几个例子,比如杨希闵、刘震寰。

李宗仁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后来国共北伐能成功,能推翻北洋政府,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兵锋甚锐。粤军第四军,桂军第七军,就是其中代表。

因此,徐洪客的看法也有道理,趁热打铁确实是可取的,只是,到底该不该去江都,这需要讨论。以笔者而言,取不取江都其实意义并不大,因为李密的对手,现如今已经不只是杨广一个了,不是搞定杨广就能搞定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