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梦(第5/44页)

怎么样?够展现我天朝娱乐事业的发达了吧?

光这还不成,还得展示我天朝对娱乐事业的重视!怎么体现呢,要从服装上下手,人靠衣装马靠鞍嘛——伎人皆衣锦绣缯彩,舞者鸣环佩,缀花毦。据说,为了乐户这点衣物,“两京锦彩为之空竭”。

而后,杨广就发话了,光有国乐不成啊,还得有流行乐啊,他就让白明达搞创造,据说“音极哀怨”。据说,杨广看到了这个创作后,很是高兴,对白明达表示:“当年齐国那样的偏远之国,音乐家曹妙达还因此封王,如今我天下大同,正准备要让你富贵呢,你好好干,我亏待不了你!”

如果说这些还不能反应出杨广好面子,那么还有个终极的例子——迁都。

隋朝原本的都城,叫做大兴城,是隋文帝令著名建筑设计师宇文恺造的,地点是在汉朝长安城的东南,实际就是现在后来唐朝的长安城。但是,杨广对这个都城不满意,他有个更好的地方——洛阳。

其实,在隋朝以前,中国比较重要的都城,就是这俩;西汉以长安为都,东汉以洛阳为都。那么,这两个都城孰优孰劣呢?

汉高祖刘邦刚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时,他的手下曾经对定都有过争论,主要有两派,一派是娄敬和张良,他们主张西都长安,另一派是其他大臣,主张东都洛阳。其中,娄敬和张良都对长安和洛阳的优劣做了番分析。

娄敬主要对东都洛阳做了番剖析,他说,周成王之所以东都洛阳,他的主要考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务以德致人,不欲依阻险,令后世骄奢以虐民也”。也就是说,东都洛阳的特点,是四通八达,居于天下之中,便于四方诸侯纳贡,但是缺点很明显,就是地形不够险要,在王朝强盛的阶段,这更能彰显出这个王朝的力量,但是,在王朝衰落的阶段,这就会因此加速王朝的灭亡。所以,娄敬的一句话就概括了东都洛阳的特点——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

对于西都长安,张良的意见比较有代表性:“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张良说了一堆,但是核心意见很明确,以长安为都,优势就在于地形险要,所谓“形胜之地”,可以令王朝长治久安。

概括一下娄敬和张良的意见,我们就可以看出,一般来说,强盛的王朝为了展现其统治力,洛阳是个更好的选择,但是,如果考虑到要王朝太太平平的,那么,长安显然是个稳妥的选择。定都洛阳,这叫霸气外露,而定都长安,这叫劲气内敛,各有优劣,根据皇帝的性格而定。

杨广现在迁都,就是要从西都长安,迁到东都洛阳;他是什么考虑呢?其实,两个字就可以概括他的想法,那就是面子。

杨广为此下达了一份诏书,引经据典,纵古论今,详细解释了他迁都的理由,看似很有道理,其实吧,没那么复杂,杨广所想的,无非就是霸气外露,他无非就是书生性情,想要效仿周朝,过“天朝上邦,万夷来朝”的生活。

杨广在他的诏书里说了,他想迁都不是一天两天了,也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他从当王子的那天起,就有这样的想法,“我有隋之始,便欲创兹怀、洛,日复一日,越暨于今。念兹在兹,兴言感哽!朕肃膺宝历,纂临万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一个天天想着迁都洛阳的人,他当然就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他是渴望干出一番事业的,他是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的,用句广告词来说,杨广这个人,打从一开始就抱着“不走寻常路”的念头——所以,杨广很“疯”。

可能有人要反驳我,说不对啊,东汉光武帝,这么一个稳健的皇帝,他不也定都洛阳吗?怎么能说定都洛阳就代表“疯”呢?同志们,光武帝定都洛阳,是跟他的创业历程分不开的。刘秀发家,是因为得到了河北豪族的支持,他的势力范围,是在关东。而当时的长安呢?长安先后为绿林军和赤眉军所占领,而与其相倚靠的陇蜀又是刘秀竞争对手隗嚣和公孙述的地盘,因此,长安很长时间以来都不在刘秀的控制范围内。所以呢,刘秀考虑定都洛阳,完全是从势力范围的角度考量的,这跟后世明成祖朱棣迁都燕京的考量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