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一统(第19/22页)

中国历史上,我只见过一个人跟韩擒虎一样,气场能够达到令人“不敢仰视”的地步,谁呢?那便是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项羽啦。项羽有两次表现出这种特质,一次是跟着叔叔项梁在郡守府一人单挑一府的时候(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还有一次是巨鹿之战杀败秦军之后(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当然了,西楚霸王是什么级别,我们不解释了。

顺便说一下,人家突厥使者也是草原来的,按说也是见过不少狠角色的,但仍为之慑服,只能说,韩擒虎的气场确实万里挑一,史上屈指可数。

朋友们,如果韩擒虎没有这种让人“不敢仰视”的气场,岂能带着五百个人,就建立万世之勋,把一国之君给生擒了?

所以,二位争啥呢?他们生前倒是争的热闹,但是死后,史书却把他们合在一起列传,后世也都把他们二人合称,谁也没能强压谁一头嘛!二位其实不用争,该有的也都会有的,比起某位老兄来讲,二位就算幸福的了。

这位悲催的老兄叫做李德林。大家还记得此人不?这位老兄可说是杨坚从国丈成为皇帝的第一功臣啊,后来因为反对杨坚诛杀宇文氏宗室,才被冷落了。此次平陈,杨坚又想起他来,不但亲自去请教有关问题,高颎也时常过去征询他的意见,应当说,李德林是提出了不少宝贵建议的,算是立下了大功的,而杨坚呢,也准备赏他一赏——授柱国,封郡公,赏物三千段。

结果,圣旨都已经快下发了,有人去找高颎,说:“天子画策,晋王及诸将戮力之所致也。今归功于李德林,诸将必当愤惋,且后世观公有若虚行。”(老兄得摆正各人的位置啊,天子居中调度,晋王和诸将戮力同心,功劳理应都是他们的。你现在归功于李德林,让诸将如何服气?后世怎么看待你平陈的功绩?)

高颎一听有道理,去找了杨坚,于是,此议作罢。

朋友们,最可怜的人是李德林啊,他有功没?有啊,但是,谁让他没有上战场呢?谁让他不得势呢?所以,有功也没用,您呐,憋屈着吧。

这位憋屈的李德林,死于公元590年,也就是平陈之后的一年。在隋朝早年的名臣里,李德林算是最倒霉的一位,在杨坚当了皇帝之后,他的日子就没好过,三天两头遭忌,这大概就是所谓阴谋家的悲哀吧。

在公元590年,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南方叛乱了。叛乱本身并不稀奇,毕竟南陈是新近征服的地区,出现一些零星的叛乱,在所难免,然而,之所以这件事是大事,因为,叛乱的规模实在太大,大到杨坚难以想象——婺州汪文进、越州高智慧、苏州沈玄懀皆举兵反,自称天子。署置百官。乐安蔡道人、蒋山李凌、饶州吴世华、温州沈孝彻、泉州王国庆、杭州杨宝英、交州李春等皆自称大都督,攻陷州县。陈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

如果说这还不足以说明叛乱的声势,那么还有一个数据,可能更加触目惊心,那就是,南陈一共六十万户,参与叛乱的,竟有三十万人。可以说,南陈的叛乱已经达到了“举境皆叛”的地步,声势之惊人,令人瞠目结舌。

事情到了这一步,我们就要问一问了,为什么南陈会爆发如此叛乱呢?

《资治通鉴》说了三点:江表自东晋已来,刑法疏缓,世族陵驾寒门;平陈之后,牧民者尽更变之。(隋朝剥夺了传统南方世族的政治权力)苏威复作《五教》,使民无长幼悉诵之,士民嗟怨。(苏威强制的思想教化不得人心)民间复讹言隋欲徙之入关,远近惊骇。(还有人传谣说要把南陈人民迁入关中,更加重了南陈方面的抵触情绪)

这三点其实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隋朝轻松灭亡了南陈后,过于自得意满,乃至于认为可以用征服式的方式来统治南陈。

所谓“征服式”,就是硬邦邦的植入式的方式。

比如说吧,官职的任命,隋朝就几乎全部启用北人,而南陈原来的士人,或者得不到任用,或者被北迁至大兴(三月,己巳,陈叔宝与其王公百司发建康,诣长安,大小在路,五百里累累不绝),政治前途遂告彻底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