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2/4页)

一件事,是想方设法救济市民百姓,恢复经济秩序。

由于戒严封城、战争消耗和金军的疯狂掠夺,汴京的市场已经瘫痪。米面猪羊乃至腌菜的价格,都已暴涨到平日的近百倍。因为缺乏薪炭,大量好端端的房屋的椽梁都被拆去作了劈柴。在饥寒交迫中冻饿致死者日有所增,各种瘟疫也开始流行。连堂堂国子监里的太学生,病死饿死的人数都已高达三成。那时候的馒头是有馅的,相当于后来的包子。当时有一家馒头铺号称“物美价廉”,市民们争相购食,后来却查明,那馒头里的肉馅,竟多半来自倒毙街头的尸身。

王时雍、徐秉哲之流只顾经营私利,对这触目惊心的悲惨世态熟视无睹,正好给张邦昌腾出了一块收买人心的舞台。张邦昌不但及时下达了命各有司清查库存物资、尽力筹措粟帛救济民众的手令,还亲自带领医官深入街巷救难扶危,发放黑豆甘草药剂为市民祛疾防病,并亲临国子监对太学生们进行了慰问。同时,他还命令禁军配合开封府诸衙,大力整顿城区治安,对各种乘机发国难财的行径给予了严厉的打击。

不管张邦昌做这些事的出发点是什么,他推出的这一系列举措,对于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苍生,确实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并使这座奄奄一息的京城,开始呈现出了令人欣慰的复苏气象。因而张邦昌的形象,在汴京军民的口碑中渐渐有所改善。

可惜这件实实在在的利国利民功德,后来在赵构那里根本没被看重。在政治家的眼里,一个人的口碑如何,有时并不那么重要。比较为赵构看重的是张邦昌所做的另一件事:主动交出皇权。这才是政治家最关心的大事。

九五至尊的生活尚没得受用几日,天子之威还未及张扬挥洒,后宫里的软玉温香也还没有抱够,总之,枉担了一个首逆的罪名,却还没捞到足够的实惠,打心眼里讲,对那皇权,张邦昌此时还真是颇难割舍。然而正如当初他不想即位由不得他,现在他不想让位也由不得他。没有金军的现场撑腰,所谓大楚国必将很快寿终正寝。赶紧主动让位,或可将功折罪;坐等被人拿下,绝对死路一条。关于这一点吕好问已经给他点得很透。张邦昌纵有天大的不甘,也不能不首先考虑如何保住脑袋。至于自己首鼠两端如何向金人交代,那是以后的事,现在性命攸关,只能先顾眼前了。

可是汴京城里的赵氏宗亲俱已归为金虏,应当把皇权移交给谁呢?

吕好问告诉张邦昌,金人百密一疏,还遗留下了一位皇室成员在京。这位皇室成员,便是已被废黜出宫多年的孟皇后。

这个孟皇后,乃赵佶之兄宋哲宗赵煦的原配,她二八年华入主后宫,甚得高太皇太后的宠爱。后宫里有个心术不正的刘婕妤,觊觎皇后尊位,而权臣章惇等人正欲借助其力打击高太皇太后旧党,两者便相互利用,多次联手设计陷害孟皇后,终于挑拨得赵煦龙颜震怒,于绍圣三年下诏废掉了孟氏。三年后皇后之位由已晋为贤妃的刘氏取而代之。

孟皇后被废以后出居瑶华宫,静心修道,号称华阳教主玉清静妙仙师,法名冲真。

端王赵佶即位后,章惇等人失势,刘皇后众叛亲离,自缢身亡,孟皇后方被迎回大内,加以元祐皇后尊号。后因避其祖孟元名讳,又改称隆祐皇后。惜乎好景不长,嗣后党争再起,孟皇后又无辜受累,二度被废,重贬瑶华宫。不久瑶华宫失火,孟皇后几经搬迁,最后移居至身为庶民的弟弟孟忠厚家。金军破城,遍掳宫眷,孟皇后作为废后不在宫册,又因其隐居日久,早已被人淡忘,于是侥幸漏网,可谓因祸得福。

就是这个孟皇后,在后来的建炎三年三月,处变不慌临危不乱,在临安城里运筹帷幄,沉着机智地联络大将韩世忠、王浚,一举平息了甚嚣尘上的苗刘叛乱,为稳定风雨飘摇的南宋政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金将得知其人的身份经历后,深悔大意失荆州。建炎三年秋,金军分兵数路进犯江南,其中由完颜拔离速统率的一路兵马,就是专门冲着孟氏去的,可见她在金人心目中的分量之重。这孟皇后的生平充满传奇色彩,铺展开来可成大块文章。本书限于篇幅,只能简述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