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3/3页)
首先是兵员问题。宋朝实行募兵制,所募之兵轻易不脱离行伍,业已老弱病残尚在军中充数者颇众。一支千人之旅里,真正可上阵拼杀的兵勇能有五百就算不错。
其次是马匹问题。对付纵横驰骋于北方平川的敌寇,没有强大的骑兵,很难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中国盛产骏马之地,一在蓟北,一在河套,内地养马不易,南方温湿地带养马成本更高。而宋朝自开国以来,就一直未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鼓励养马的政策。锐意改革的王安石曾想出过一个民间保马法,却因施行起来弊端太多,最终变成了个馊主意。所以每逢战时,战骑告缺便不可避免。
兵器问题也很大。宋朝的冶炼技术和兵器制作水平,原是领先于世的,但因腐败之风甚嚣尘上,各行各业都在作假,兵器行业亦概莫能外。制作司的监造官员只要是得了好处,便装聋作哑一切不问。将士们手里的家什,有不少是粗制滥造的赝品,刀刃一砍即崩、箭镞不出百步之例比比皆是。持着这等武器上阵,纯粹是去送死。
还有粮草问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带甲十万,日费千金,这是最起码的军事常识。宋朝不似唐朝那样准许州郡自储钱粮物资,而是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地方上所有的财物所得,必须全部转运朝廷。设在各路的漕使,又称转运使,便是专门监管这件勾当的。这样一来,京师自然是富甲天下了,但地方上一旦有需求,急切间却无可调配。
这些问题,李纲不是第一次遇到,现在它们又一个不少地冒了出来。如不设法解决,勉强起兵亦不顶用。勤王兵马开赴汴京,是要准备打大仗恶仗的,这可糊弄不得。
从根本上革除这些积弊,不是哪个人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亦非目下的当务之急。李纲现在只求使部队尽可能具有稍强一些的战斗力,而这也需要多方协力配合,诸事难以一蹴而就。再说潭州不比汴京,天高皇帝远,庙小牌位多,李纲虽有朝廷令箭,毕竟强龙不压地头蛇。他身边又无心腹可用,种种事务都得依赖当地官员去办。若是惹得这些人逆反起来,故意给你找别扭出难题,反而欲速不达。因此李纲尽管心急如火,却不便严词厉色过度催逼,只能以身作则事必躬亲地去尽力督办。
实际上李纲就算是能够即刻起兵,也不济事了。早在他接到蜡书之前,汴京就已陷落。只是由于道路阻隔音信中断,江南得悉甚迟。当李纲闻得凶讯时,徽钦二帝已经颠簸在凄凄惶惶的北狩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