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4/6页)

陈东上书之事与索天雄无涉,却正与索天雄的行动计划不谋而合。索天雄闻讯当即拍板,就以陈东上书为契机,以支持太学生的爱国行为为理由,发动市民掀起大规模的请愿运动。根据事先的策动和摸底情况,索天雄估计,事发之后参与请愿的民众达到数万人应当不成问题。而后来的事实是,这个人数高达十万以上。

靖康元年二月五日早朝时分,随着宣德门前被太学生们敲响的登闻鼓声,这场著名的请愿运动的序幕拉开了。

登闻鼓为向朝廷紧急奏事之用,平素不得擅击。赵桓闻报有人击鼓,还以为又出现了金军攻城的险情。派遣太监出宫探问,方知乃是太学生在伏阙上书。

陈东的奏牍洋洋千言,限于篇幅,这里不予全文引述。其大意是,李纲、种师道皆是社稷之臣,而李邦彦之辈庸谬不才嫉贤妒能不恤国计,实为国贼。罢免李纲等人的职务,非但堕邦彦计,亦堕金虏计,无异自毁长城,乃至全城骚动,咸谓不日将尽为金虏所擒矣。因此,乞朝廷复用李纲等忠良,而去邦彦等奸佞。事关国运刻不容缓,宗社存亡在此一举。

赵桓起初并没拿陈东之流的上书当回事,他看过奏牍随手向御案上一丢叱道,真乃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朝政大事自有三省六部议处,与他们太学生何干。就命太监传令宫门值卫,速将聚集在宣德门前的太学生们轰走。

然而传旨太监旋即回奏,宣德门前聚众逾万,而且是各色人等杂陈,不仅仅是一帮太学生,区区几个卫兵根本驱赶不动。

李邦彦奏称,这显见得就是刁民闹事了,朝廷切不可纵容姑息。吴敏则已感觉出上书者的来头不小,奏请皇上慎重处之。

赵桓尚且以为传旨太监是夸大其词,便依着李邦彦之言,传令殿前都指挥使王宗楚亲率皇城禁军去驱赶闹事者。

王宗楚昨夜曾收到一封警告信,信笺是用一支飞镖钉在其私邸前厅的门框上的。信中宣称,如果王宗楚胆敢附比奸朋,为虎作伥,不日之内定然取其首级。当时王宗楚莫名其妙,想不出自己什么时候与什么人结下了梁子。此时他忽然恍然大悟,明白了那镖信中的警告是何意思。

王宗楚对赵桓轻率地罢免李纲,原也有些不以为然。及至登上宣德楼,目睹了声势浩大的请愿场面,他思忖今日这场乱子如何收场殊难预料,自己犯不着去犯众怒打头阵当炮灰,便不当真卖力驱赶,只命士兵们虚张声势地出去做了做样子,便将部队又撤了回来。然后他就返回垂拱殿奏称,请愿者人多势众,且已包围宫禁,非是殿前司这千余兵力可以弹压得住的。

赵桓这时才开始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众大臣也在班列中交头接耳,纷纷议论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朝会议程是难以进行下去了。赵桓只好指派李邦彦、吴敏、聂昌、王时雍等大臣分赴大内的宣德、拱宸、东华、西华四门,代表朝廷出面,对请愿者去予以安抚劝退。

此时请愿的民众已经层层叠叠围遍大内,站在城楼上望去,是密密匝匝的一片人山人海。由于陈东的奏牒递进宫去迟迟未见回复,人们的情绪日趋激昂,口号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原先摆在宣德门前的那面硕大的登闻鼓早已被敲破,而且被人扔来扔去,不知怎的给弄到东华门那边去了,鼓架子也被人们拆成了木条。几个大臣在城门楼子上一露面,所招致的均是一片愤怒的叫骂声。特别是李邦彦,他在宣德门上刚一露头,被人认出,马上就有大量的石块、木板、菜帮子、烂果子等各类杂物向他飞掷过去,吓得他赶紧抱头鼠窜,没敢再在门楼上多待片刻。

面对这个阵势,赵桓不知所措了。

李邦彦心下明白,这场闹事,主要就是冲着他来的。如果朝廷屈服让步,他必定要倒大霉。因此他竭力怂恿赵桓,对待无状刁民绝不可心慈手软,否则无以立国威军威。吏部尚书王时雍等若干大臣积极附赞其议。

赵桓作为皇帝,本应是至高无上不可冒犯,当然是不愿屈从于民众的要挟。最起码,那样做在脸面上下不来。但欲制伏请愿者,以目前势态看,仅靠殿前司那点人马确实不够用。怎么办?他考虑了一下,下令让京城守御使蔡懋速调马步军司的禁军前来平息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