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第4/6页)
镇安坊从未出过这等凶案,众人皆被唬得惊骇不已。幸而李姥姥还撑得住事,她按下心头的慌乱,吩咐护院男仆保护好现场,差人速报巡夜的官役前来查验,又命人去安抚前面的嫖客。嫖客们得知此事,哪里还有宿柳眠花心情,顷刻间都溜了个精光。
不多会儿,一群巡夜的军士在一个都头带领下赶到了镇安坊。得知事情出在李师师房中,他们不敢怠慢,立即传报了宫中。但凡镇安坊有紧要事宜,无论何时一律即报,这是赵佶亲颁的御令。
宫中当值太监得报,马上禀报了张迪,张迪又即刻奏报了赵佶。这边李姥姥刚指派杂役丫鬟将李师师的房间收拾干净,赵佶就带着张迪及侍卫经由地下通道赶到了镇安坊。
赵佶今晚时至子夜尚未就寝,亦是有其缘由。当张成鬼祟地潜入镇安坊之时,他正与郑皇后以及众嫔妃在刘安妃宫院里,怀着极大的兴趣观看所谓祥瑞吉兆。
这是林灵素与刘安妃相互沟通、精心安排的一个活动。
林灵素与张成敲定了动手的日期后,忽然担心万一彼时赵佶驾临镇安坊,那岂不坏了大事。于是他秘密觐见刘安妃,声称降灾李师师的天时已到,他要在某日夜里大力作法除妖,要求刘安妃是夜必须拖住皇上,切勿使其临幸镇安坊,以免破了法术,并且授予刘安妃一个拖住皇上的方法。
刘安妃觉得林灵素说的那个方法比较荒唐,且有欺君之罪。但为了配合他成功地作法,也就顾不得许多,欣然同意依计而行。
是日午后,刘安妃便像煞有介事地去见赵佶,奏曰她夜得一梦,有一个白髯过胸的老者在梦中告诉她,今夜子时前后揭开宫院里的一口枯井石盖,当有祥瑞吉兆出现。皇上若亲临睹之,可得四海永镇,享寿百年。觉醒梦去,言犹在耳。她颇感奇异,不敢不即奏之。恭请皇上届时亲往观视,倘果有此事,则天下幸甚矣。
赵佶当日无事,原本有晚间去镇安坊坐坐之意,听了刘安妃的这番言语,他却被激起了兴趣和好奇。自从盘古开天地,作为华夏统治者的历代君王,对于天意征兆均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的。尤其是对于所谓的吉兆,更是宁愿它是灵验的。这与他们强烈地希望自己延年益寿并维持长久巩固统治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赵佶便答应刘安妃,夜里朕与后宫诸妃同往观之。
晚膳后,赵佶传了郑皇后和乔、崔、韦、王各妃,以及众贵仪、淑容、婉容、修媛、婕妤,熙熙攘攘地都到了刘安妃的宫院里聚齐,临风赏月,听弦品茗。消磨至子夜,刘安妃向赵佶奏报时辰已到,赵佶令其按梦中所示去办。刘安妃便装模作样地焚香祈祷一番,然后命两个体格壮健的太监上去,用力掀开了镇井石板。
果然有奇迹出现。
但见那石板刚被挪开,便忽地从井中跃出一条细长黑影,曲折柔软却又极其迅速地滑行着蹿上井台旁的一棵参天大树,眨眼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刘安妃惊呼道,是龙。皇上,分明是一条龙!
那些嫔妃也有看见了的,也有没看见的,听她这一叫,都看见了一般,齐声地附和着赞叹起来,哎呀,是龙,果然是一条龙啊!
其实哪里来的什么龙。那物件就是一条普通的大蛇,是刘安妃依照林灵素的主意,差人预先放入井里的。那蛇在枯井里蜷了半日,憋闷得难受,井口一开便迫不及待地蹿将出来。又见院里人多,那蛇胆怯,出了井口就本能地向枝高叶密的古树上逃去。其中并无半点神奇之处。
离井口不远的郑皇后窥得真切,看出来那不过就是一条蛇,心中暗哂刘安妃为取悦皇上不择手段,嘴上却不说破。她在皇宫磨炼多年,深知这种煞风景的话万万说不得。莫说是后妃们在皇上面前,就是任何一个官吏在其上司面前,如果只会据实直言,不会虚言奉承,那绝对无有好前程,无有好下场,这是人世间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所以郑皇后也做出了喜悦的神情,向赵佶娴雅地一笑道,神龙腾飞,预示皇上将宏图大展,大宋将倍加昌盛,端的可喜可贺。
嫔妃见皇上抢先祝了贺词,哪个甘于落后,阿谀献媚之语便争先恐后而来,顷刻间几乎将天下的吉祥动听词语道尽。赵佶被这群脂粉裙钗的马屁攻势捧拍得龙颜大悦,传旨就此摆上酒宴,欢庆天赐洪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