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秦皇起始篇我的未来不是梦(1)(第5/6页)

五国联军抗秦胜利,信陵君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功不可没,他作为四君子之一,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仁义厚道的标杆人物。这次抗秦战争他表现出的出色的战斗指挥才能,也让人们佩服。可惜的是,历史对信陵君是非常不公正的,他虽然对魏国高功居伟,但最后在魏国却没捞到好。

战场上的失利让秦国改变了战术,深通金钱魔力的吕不韦在信陵君回国后,派人花重金找到了晋鄙的门客,门客们本身就是依附于高官生存,信陵君派朱亥砸了晋鄙的脑袋,等于让晋鄙家门客下岗。踢饭碗之仇岂能不报,在这群门客的运转下,吕不韦成功诬陷信陵君有野心,信陵君急流勇退,从此纵情欢场度余生。

历尽磨难的嬴子楚本以为当上了秦国国君就可以为所欲为,大展身手,没想到自己亲手发动的这一连串的战争这么不顺利,或许是年青时的遭遇让他早已心疲神怠,在得知战争的惨败之后就病倒了,很快在他继位三年周年之后去世,十三岁的儿子嬴政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改变中国命运和历史的重要人物正式出场。

秦庄襄王去世后,根据父死子承的继位原则,十三岁的嬴政成功当选为秦国国君,作为秦国分公司最后一任诸侯王,他肩负着国家和各民族统一的历史重任。

吕不韦这些年一直处在极度兴奋之中,作为秦国狂热的热爱者,他亲手把秦庄襄王推向秦王宝座,成功缔造君王的成绩令他有着无比的满足感。庄襄王去世,吕不韦又成了大秦国的宰相兼秦王的“仲父”。政治上的成功,商场上的得意,让吕不韦成了秦国乃至整个战国时期最有权势和富贵的人。

吕不韦把嬴子楚捧上秦王宝座,所有人都能看出他是出于投机。可吕不韦又一次把嬴政推上王位的动机却引来无数人的猜想,其实动机是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吕不韦从两代君王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权力和地位,这对吕不韦来说是脱胎换骨的改变,尤其是现在嬴政年幼,吕不韦正好可以实现他的政治梦想。

吕不韦是个不断在创造奇迹中超越自己的人。作为商人,他富可敌国,现在他又手握重权,连君王都以仲父相称,富贵权势已经不能满足他的欲望,他要在精神层次寻求突破。想当年他不惜重金帮助嬴异人,最原始的动机就是想通过贵族摆脱商人的身份,他成功转型后,但仍想通过努力让人们忘记他的原始身份。

在战国时代,商人在人们心目中是投机倒把的代表,那些商人虽然掌握大量的财富,但总是遭人白眼。吕不韦作为商人的精英,虽然正是靠着商人的投机倒把,才有了日后的成就。他却比谁都讨厌商人的身份,因为这是他的一个污点,修改档案有点不现实,所以他想用著书立说来包装自己。

吕不韦准备编纂一部综合百科全书,但考虑到自己的文化状况,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招聘了三千名文学博士,想通过这些枪手的努力,把自己包装成老子、孔子那样的圣人,把自己思想的先进性流传后世,让千秋万代唱响着他的功绩,为了让人一目了然,他给这部书起名《吕氏春秋》。

客观地说,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是非常成功的。这部书中兼容并蓄了儒、法、道、阴阳、墨、兵、农等各家的学说,内容丰富全面,吕不韦也因这部书跨入文化人的行列,被后人称之为杂家。当然吕不韦作为《吕氏春秋》的投资者和主编,在书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人生理论,来宣传自己的思想和道德。

可吕不韦不但成功编纂了《吕氏春秋》,而且考虑到人民群众的经济接受能力问题,曾将《吕氏春秋》放在咸阳的闹市,供天下人免费阅读,并承诺如果有人能在书中找到一处不妥,悬赏千金。这场图书秀使这部《吕氏春秋》广为传播。

很显然,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不是为了传播历史文化那么单纯,其实他就想用这部厚厚的《吕氏春秋》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他很清楚,在现实的世界里,一个人要想达到一个无人企及的高度,是需要官职、金钱、学识等等,这些综合实力来体现的。可悲的是,他搞的这种个人崇拜,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