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1592(下) 终章 帝国最后的荣耀(第4/7页)

不过,即使在经过万历不断赏赐他喜欢的福王以及各种其他折腾后,到万历四十八年他去世后,只光宗朱常洛还没登基的那短短几天时间里,就向外廷发放了多达一百六十万两的内帑用于边镇开支——可见到万历末年,内帑还是有相当结余的,给外廷提供了很大支持。

至于外廷的财政情况,如前所说,七年朝鲜战争的年均开支为一百三十余万两,以明朝当时的财政收支来看,这实在不算太大数目,远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而从当时加派的临时税项事毕即停这个现象看,也可以知道压力确实不大,不然就会一直收下去,譬如明末加派的三饷。

除前面所说的财政收入状况外,我们再举一项数字来说明这个问题。

赖建诚先生的《边镇粮饷》,是以万历朝的财政文献《万历会计录》为基础专门讨论明朝边镇财政的专著,按计算,明朝晚期光是对后金的战事,耗费就达六千万两之巨,总额六倍于朝鲜战争,这还没算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和对付蒙古边患的耗费。

事实上,明朝真正的毁坏,是坏于明晚期与后金的战争以及国内各地的农民起义。尤其是各地农民起义,除极大地破坏了国内财政税赋收入外,同时也破坏了运输。像南方向北方及川中向中央政府输送的大批钱粮物资无法抵达北京,积压在沿途,致使北京府库不足用度。再加上辽东与后金连绵不断的战争,极大地消耗了北京储备的钱粮和各地兵员。这些毁坏,远远大于财政一度中兴的万历朝的各种耗费。

万历时期,可以说它在政治上有各种弊端开端之举,政治影响恶劣。但从财政看,发生于万历二十年的朝鲜战争开支,对明朝国运和国力的影响并不大。而其他的如万历派出的矿税监对经济的破坏程度,实际也远没文人们描写的那么不堪。

明朝清流文人笔记里充满派系利益和政治动机的财政描写,实在不好太当真。

我们现在可以摘掉“财政”这副有色眼镜,重新审视一下,万历朝鲜战争的意义,到底何在。

第一个当然是它把朝鲜李朝从亡国的境地解救了出来,轻松地复了国,这对朝鲜李朝自然是大事,但对明朝同样也是大事。朝鲜作为明朝的附属国,是明中后期是牵制后金的一个重要存在。这个牵制,一直到明末皇太极发动丙子之役后才逐渐消失。

明军入朝替李朝复了国,再次确立了明朝是李朝的宗主国,是朝鲜李朝的父母之邦这一大义名分,这对朝鲜李朝朝野的各种影响非常深远,甚至可以说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首先是朝鲜李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临海君李珒及顺和君等人,在这次战争中被日军俘虏,因此失去了继承王位的资格,后来继位的是宣祖大王庶次子光海君李珲。然而他的继位,却因明朝“争国本”事件的拖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明朝的承认。

万历二十三年,宣祖大王上表明朝请准封光海君为世子,结果明朝以“继统大义,长幼定分,不宜僭差”而不准。之后的二十四年、三十三年,朝鲜继续上表请准册封光海君为世子,正当“争国本”风头上的明朝当然还是不准。因此,光海君对明朝的怨念不是一般二般的大,可以说是肯定心怀怨恨。

万历三十四年,宣祖大王的仁穆王后生下了永昌大君,因此李朝内部也出现了和明朝“争国本”一样的问题,朝中的北人党分裂为主张拥立光海君的李尔瞻大北派,及主张拥立嫡子的柳永庆小北派。

万历三十六年,宣祖大王病逝。势大的光海君占据上风嗣位,随即上表明朝自称权署国事,请求明朝正式册封。谁知万历帝以其未经批准先斩后奏,是为专擅,便将此事压了下来。后来因东北女真势力日大,考虑到要朝鲜牵制女真,最后在十月准了光海君嗣位的请求。

光海君嗣位后,朝中的党争并未消除,全盘继承华夏文化衣钵的朝鲜士人们,和明朝争国本的士人一样固执,继续争斗不休。但光海君很强硬,上台后就将仁穆王后给废了,又把宣祖长子、同母兄临海君,以及年仅两岁的宣祖嫡子永昌大君都给杀了。

明天启三年三月,绫阳君李倧、西人党李贵等人和南人党联手,发动了政变。大北派的李尔瞻、郑仁弘等人被赐死,二十八岁的绫阳君李倧即位,也就是李朝仁祖大王。光海君被用石灰烧瞎双目,流放江华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