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1592(下) 第十八章 前进与后退(第3/5页)
很快朝鲜人也知道杨镐被去职的事,汉城立刻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杨镐虽然打了败仗,但在朝鲜人心目中威望却很高,大家都还记得这位杨经略在去年单骑入汉城的壮举。尤其是朝鲜国王李昖,他特别喜欢杨镐,听到他居然被朝廷去职,大吃一惊,说杨经略是有功之臣,大明怎么能这么干呢?
不行,咱们得帮帮杨经略,李昖说。怎么帮?自然是用他们最擅长的手段——辩诬。
李昖先找到负责朝鲜山东军务的钦差梁祖龄——恰好就是他接替了丁应泰的老上级萧应宫的职位——絮絮叨叨说了半天,梁祖龄说你跟我说没用,还是给皇帝上书吧。于是朝鲜在八月份给万历皇帝上书一道,说杨经略是个大好人,他一到朝鲜,整个局面为之一变,所有人都交口称赞他;虽然岛山之战失败了,但那是小败而已,不能因为输了一次就把主帅换走。自从杨镐走以后,人心惶惶。邢玠也不干事,联军人心惶惶,仗就快没法打了。
恰好在这时候,监军御史陈效也站出来说了几句公道话,认为蔚山之败确系属实,但与日军和谈,只是欺骗敌人的手段,“擅自和谈”这帽子扣的有点大了。
在这两方面的努力之下,万历的态度有所缓和,杨镐的境况又开始变得微妙起来。丁应泰一看朝鲜人居然敢来搅局,十分恼怒,他恰好在九月份又去朝鲜考察,转一圈后上书一封,把朝鲜人也告上朝廷去了。
丁应泰罗织罪名的水平,比来俊臣什么的都强。他在奏折里说:“我在定州用布匹跟朝鲜人换了本书,叫做《海东记》,作者叫申叔舟。这本书里记载了一些万历二十年发生的秘事,比如里面说朝鲜偷偷召来日本人,约定一齐取回辽东高丽旧地;又说朝鲜即使在战争期间,仍旧偷偷与日本交通贸易,大米黄豆一船一船地运去九州,说的有鼻子有眼。
最后丁应泰又说了:在这本书里,写到日本年号字都特别大,写到大明年号,字都特别小,明显有不臣之心。
罗织到了这地步,也算是一朵奇葩。
朝鲜一听,又是害怕,又是愤怒。他们实在没想到,为了捞出杨镐,把自己也搭进去了。国王少不得又派遣使臣继续辩诬之旅,拼命辩解这本书是伪造的,朝鲜对大明的恭顺绝无问题。
好在万历皇帝大事不糊涂,他知道丁应泰在瞎说,于是下旨安抚朝鲜国王:“尔国世效忠顺,不必因人言疑惑。”万历皇帝又给他们吃了一粒定心丸,说朝廷大军已经云集,新任经略万世德也已经往朝鲜去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于是从万历二十六年的正月到九月之间,明军没有继续进攻,一边积蓄力量一边热热闹闹地打着嘴架。在这期间,除了丁应泰折腾起的大波澜以外,还发生了几件事。
第一件是李如松之死。
这位总兵回国以后,朝廷里指责他通倭的声息一直未曾断绝,李如松也很识趣地低调过日子。万历二十五年,辽东总兵董一元离职,无数人都盯上了这个肥缺,推荐奏表如雪片般堆到内阁,可没想到万历谁也没挑,直接发话让李如松担任。
朝廷官员们不甘心,七嘴八舌地说李如松有多差多烂,万历却丝毫不为所动。李如松对万历的爱护大为感激,从此尽心尽力。万历二十六年四月,土蛮侵犯边境。他亲率部队前往围剿。这位大将秉性不改,仍旧喜欢冲锋在前,轻骑孤进。这一次,他没有像在碧蹄馆那么幸运,在诨河附近中伏身亡,年仅五十。
消息传到汉城,朝鲜国王李昖闻之嗟叹不已。他跟李如松相处的不太愉快,但后者夺还三都的大功,也是不能抹煞的。李昖派了专使前往辽东吊唁,还在汉城设立了牌位祭祀。
李如松的死影响到了两个人。
一个是祖承训。他原来驻扎星州,听到老长官阵亡的消息,大为悲痛,当时就表示要回辽东。但杨镐考虑到援军未到,没有批准他这个请求。
还有一个是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
丁应泰在奏疏里除了骂杨镐以外,骂得最狠的就是李如梅,什么难听的话都说出来了。在他的嘴里,李如梅是一个无比贪婪、无比蠢笨又无比暴虐的将领,朝廷居然容忍他活到现在,简直不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