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1592(下) 第十一章 和平时期的朝鲜(第6/8页)
要搞掉柳成龙很难,他圣眷正隆,没法直接下手。唯一的办法,是设法打击他的亲信或者同党,一点一点把他搞臭。
北人党和西人党最初的目标并不是李舜臣。李舜臣功勋卓著,有目共睹,搞掉他比搞掉柳成龙还难——除非有什么奇迹出现。
这个奇迹还就真的出现了。这个奇迹,叫做元均。
如果要在壬辰战争里选一个隐藏在正义阵营里坏人的话,元均当之无愧,他符合影视剧里反派的一切特点:懦弱、卑劣、愚蠢、贪婪、好色、嫉贤妒能等等……
元均早在开战之初因为畏惧日军,自沉了百余条战舰,亲手成就了壬辰战争第二大笑话,然后厚着脸皮去投奔李舜臣。在李舜臣接下来一系列杀敌的战役里,他永远扮演的是跟着主力部队抢功的角色。为此李舜臣与他多次交恶,甚至还出手呵斥过他。元均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对李舜臣一直怀恨在心,到了停战之时,两个人关系已经是势同水火。
李舜臣因为屡次大胜,已升任三道水军统制使,是朝鲜水军名义上最高领导人,元均无法正面抗衡。可李舜臣也奈何不了元均,因为后者虽然各项参数都很低,唯独官场情商这一项非常高。他干了这么多下作的事情,朝廷恍若未闻,还不断加官进爵。
万历二十二年三月,李舜臣在唐项浦附近打过一场大战。这场仗从四号打到六号,李舜臣毫无意外地干掉了日军三十一条船,一场精彩的胜利。战斗结束以后,元均公然要抢夺战利品,与李舜臣彻底翻了脸。李舜臣毫不客气,在此后的第一次长门浦战斗、第二次长门浦战斗、永登浦、鼎严等战役里,他干脆不带元均玩了,把后者气得一佛涅槃,二佛升天。
可是元均没办法,人家李舜臣是三道统制使,是顶头上司。他没办法,只能玩玩小手段,试图去拉拢李亿祺一齐弹劾李舜臣,李亿祺什么人?那是李舜臣的最佳搭档,自然不会理睬他。
结果以这件事为导火索,李舜臣与元均的矛盾被公开化了。总算朝廷还知道水军不可缺少李舜臣,在柳成龙的建议下,元均被调去了忠清道兵使,含恨离开水军编制。
元均在朝中关系一向颇为深厚,很快就跟尹斗寿、李山海搭上了线。两位巨头知道元、李二人的矛盾,心想这是个好机会,便告诉元均咱们如此这般,必能干掉这个讨厌的李舜臣。
尹斗寿首先指使西人、北人两党的几位大臣上书朝廷,让李舜臣出海去打击日本舰队。
这是一个荒唐的要求。且不说此时大明正紧锣密鼓地议和,不会允许朝鲜军贸然行动;就算李舜臣出动,也没有任何用处。作战要有目的,在陆上军队按兵不动的情况下,水师单独出击毫无意义,总不能为了打仗而打仗吧?
可这又是一个政治正确的要求。朝鲜对大明与日本议和腹诽已久,整天盼望着出点什么事儿能把和谈给搅黄了——尹斗寿这次上书,准确地号住了李昖的脉。
如果换一个人的话,即使明知这个命令没有道理,还是会虚以委蛇一下,驾船出去随便转几圈,回来交差便是。
可李舜臣性子耿直,不太懂政治,不然也不会在基层混那么多年升不上去了。他根本看不出这道命令背后隐藏的真实意图,只在军事层面上进行了解读,认为这么干一点意思没有。
所以李舜臣直接拒绝了李昖的命令,不肯出海。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理论上正确,只能骗骗刚毕业的大学生,历史上真正敢这么对君主说的人,死得都很惨——当权者最忌讳的事不是无能,而是不听话。你都不听我的话了,再厉害有个屁用?
李昖心里十分不爽,只是碍于柳成龙的面子和李舜臣的功绩,不好说什么。
尹斗寿成功地在君主心中埋下一颗不信任的种子,随即又走了第二步:元均从忠清道兵使调任全罗道右兵使。
这一步棋走得十分巧妙。李舜臣是三道水军统制使,元均是全罗道右兵使,两人军种不同,互不统属,表面上井水不犯河水,可实际上是让元均脱离了李舜臣的制约,而且两人又是在一个战区工作,易于平行调动。尹斗寿安排下一招伏笔,是为日后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