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1592(下) 第十一章 和平时期的朝鲜(第4/8页)

大明是朝鲜的宗主国,这点小要求是满口答应,一点不藏私,不搞技术封锁。朝鲜人一提出要求,时任副参谋长的刘黄裳很慷慨地应承下来,答应替朝鲜人培训几千名炮兵。

可惜朝鲜当时把所有的劳力都用来运输粮草了,根本拨不出人手,只得下令从义州附近的镇堡调集了四五百名士兵,前往大明学习操炮技术。不过从后来的情况来看,这些人的学习成绩恐怕很糟糕,因为明军在撤退的时候,便留下了许多火炮给朝鲜军队,可是却没人会操弄这玩意儿,只能弃置在库房里。

大型火炮一是要求冶炼技术;二是要求火药技术;三是要求操炮理论。朝鲜如果要发展自己的火器部队,不能依赖进口,必须具备独立的铸造能力。朝鲜底子太弱,这方面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朝鲜国王李昖曾经有一次问李元翼:“大明的火炮铸造方式跟咱们大将军炮的造法是一样么?”李元翼无可奈何地回答道:“那个做法太复杂了,不可容易学得。”朝鲜在技术方面的窘境,可见一斑。

最后朝鲜从大明引进的大型火炮,只有一种山寨版佛郎机,而且是只适用于水军,陆军装备很少。

引进大型火炮的计划夭折以后,朝鲜只得退而求其次,寻求制造大明鸟铳之法。朝廷委派了一名叫李自海的官员,纠集工匠,在开城监造鸟铳。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李昖有一天心血来潮,叫大臣把鸟铳工匠叫过来,想检验一下研制成果。于是工匠们拿着新制成的鸟铳,噼里啪啦地乱放了一通,朝鲜君臣都是外行,听到声音震天,就纷纷拍手鼓掌叫好。李昖看完以后,忽然发现远处有一个人面露不屑神色,心中有些不爽,便派内官过去询问。

很快内官回报,原来那个人是大明的人,姓周,名字不详。周先生这天偶尔路过试射场,拿眼睛这么随便一扫,便发现朝鲜军的这些火铳大有问题。李昖一听,眼睛立刻圆睁,这是一位行家啊!他求贤若渴,赶紧派了几位高官盛情邀请周先生来当指导。

经过一番交谈,李昖发现自己挖到宝了。这位周先生对于火铳的设计、冶炼、装配、使用等环节无一不精,甚至连火药的制造与配比也十分熟稔,说得头头是道,绝对是一位专家级的人才。周先生告诉李昖,其实鸟铳的技术门槛不高,只要有像我这样的人监制,很容易就能造出来。

李昖乐得连滚带爬,马上召集全国手艺好的铁匠与火药工匠,送到周先生那里去学习,并约定如果他们学得好,以后朝廷的订单会滚滚而来。

这位周先生的来历颇为神秘,他自称是百姓,可李昖不傻,哪个百姓会对火器这么了解,绝对是有军方背景。他既然肯留在朝鲜监造火器,又不愿意表明身份,估计可能是在军中犯事逃出来的。

想到这里,李昖赶紧传令下去,对周先生的事全面封锁,绝不能让大明知道。

除了向大明学习,朝鲜还瞄准了日本的铁炮技术。日本的铁炮在十六世纪独步世界,比大明鸟铳的性能要强,如果能学会便是妙用无穷。

但日本官方是绝对不会把这等机密泄露给朝鲜人,于是朝鲜只有一个办法:偷学。

战争期间很多朝鲜人被日本人俘获,或被迫或自愿地为他们服务。李昖曾经发布过训令,如果有这些曾经被日本人抓走又逃回来的人,一定要仔细询问他们铁炮与火药的制造方法。

朝鲜对得到铁炮技术非常急切,甚至因此而赦免一些朝奸和日本俘虏。

比如有一个叫金德浍的朝奸,很早就投靠了日本人,主动为日军当向导,是个标准的朝奸。可他对日军底细了解甚多,所以当李昖听说他被抓起来以后,特意叮嘱推官要仔细询问“烟硝鸟铳造作之法”,并答应赦免他的通敌之罪。

还有一个最富传奇色彩的日军降人,是隶属于加藤清正麾下一名叫做沙也可的日军将领。

“沙也可”被认为是假名,他的真实姓名历来众说纷纭,有冈本越后守、阿苏宫越后守、原田信种等数种说法,出身源流则可能是纪州根来、杂贺众、阿苏家臣等——当然,这两种源流之间并不矛盾,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沙也可本属杂贺众,而杂贺众的铁炮技术在战国时期非常先进,他在这期间学到了铁炮、火药的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