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1592(上) 第十二章 李舜臣(下)(第5/9页)
这个辉煌的战绩令日本的海上运输为之顿挫,所有的运输船都缩在釜山港和对马不敢出去,就算有护航舰队也不敢。
秀吉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勃然大怒。他正沉浸在朝鲜的大胜喜悦中,岂能容这些败战坏了兴致。更何况他那时候已经开始着手筹备渡海,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几个人正愁没有理由劝阻,现在都拿这一连串战报说事。
看来不把李舜臣干掉,老子是渡不过海了。
可九鬼嘉隆他们几个已经是日本的顶尖高手,秀吉一时间也找不出人来代替他们,只得写信过去,挨个臭骂一顿,勒令他们重整旗鼓,务必要扑灭李舜臣。秀吉一怒,九鬼嘉隆等人都噤若寒蝉,知道不采取行动,大家都不要混了。
九鬼毕竟是水军老将,他仔细分析了之前的几场战役,发现这几场仗日本人输的都有点冤。要么是日本人主力都在岸上,水军主力不在,被朝鲜人钻了空子——比如玉浦海战;要么是我军数量少于敌人——比如泗川和唐项浦之战;要么是我军互相根本不配合——如果得居通幸能够早点与胁坂安治合流,也不至于在唐浦战死。
于是九鬼嘉隆得了一个结论:朝鲜海军之所以占据优势,是因为指挥官善于集中优势兵力;日本海军的失败,完全该归咎于那些笨蛋各行其是。
不过这也没办法,日本水军的九千两百人,实际上被分成了九大部:九鬼嘉隆、藤堂高虎、胁坂安治、加藤嘉明、来岛兄弟、菅达长、桑山一晴、堀内氏善、杉若氏宗。
日本当时没搞统一兵制,大名上战场都是自带人马,所以打起仗来士兵都紧随自家主公行动,每一个大名都是一个独立的军事单位,自然要以自家利益为先。
九鬼把这些大大小小的将领们叫过去,语重心长地教育了一番,说以后诸君要抛开成见,精诚合作,要为秀吉桑的大东亚共荣圈做出贡献云云。诸将纷纷表示要摒弃前嫌,联手合作。
其中有一员将领,摩拳擦掌,嗷嗷直叫,战意最为强烈。大家回头一看,原来是胁坂安治。
胁坂安治自矜为是秀吉亲信中的亲信,一向看不起九鬼、龟井这些半路投靠的旧海贼将领。他的海军班底是由良、沼岛的海贼组成,加上加藤嘉明、菅达长等同是淡路一系的水军,一共有两千五百人,在水军中很有发言权。
泗川之战发生时,胁坂安治的主力不在附近,所以他一直耿耿于怀,认为李舜臣胜之不武。现在既然要围剿这个可恶的高丽人,胁坂自然是要争当先锋,报一箭之仇。
在接下来整整一个月时间,日军不再象从前一样肆无忌惮地在海面横行,而是默默地开始集结战船,打算拿出狮子搏兔的魄力,一举把这个扼住日本动脉的大手斩断。
日军的集结地点选在了李舜臣扑空了一次的加德岛。到了七月份,日军已经动员了战船一百一十五艘,以九鬼嘉隆、加藤嘉明一部和胁坂安治所部为主。其中胁坂安治报仇心切,把手底下能动员的兵力全都调来了,总战力高达七十三艘战舰。九鬼嘉隆也出了血本,把日本海军的总旗舰“日本丸”也开了出来。
日本丸是九鬼为了取悦秀吉而特意建造的超级大舰,甲板宽十米,舰首到舰尾长三十米,比起大明福船来说只是个小弟弟,但在日本已经算是不得了的成就。在日军出征那一天,九鬼嘉隆把日本丸打扮得极尽奢华之能事,在一群更小的小弟簇拥下驶过海边,让观礼的大名们啧啧盛赞,给老大秀吉长了不少脸。
日军的动静,都被李舜臣看在眼里,他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日本人这一招,恰好是李舜臣的软肋。无论他的部队多么精悍,数量上始终处于劣势,若是从游击战改成阵地战,恐怕朝鲜水军前景便要堪忧。
一般将领碰到这样的情况,会选择避敌锋芒,再以游击战袭扰,待敌人露出破绽而徐而图之。但李舜臣是一个极具进攻精神的将领,他解决的办法非常直接:在敌人集结之前,把先来的都干掉。
很快李舜臣便找到了机会。
胁坂安治此时在加德岛度日如年,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他的部队早就到齐了,可其他水军还没到来,九鬼嘉隆不允许单独出战。他反复要求,九鬼也不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