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权臣固政(第4/9页)
直到有一天,杨钦义突然接到皇帝的诏令,让他即日起程入朝。当时许多人猜测杨钦义此番入朝,一定会被委以重任担任枢密使。李德裕听到人们议论后,为了避免日后杨钦义为难自己,便在节度使府衙摆下酒席宴请杨钦义。席间李德裕对杨钦义巧言恭维,又赠给杨钦义珍玩宝物数十件,搞得杨钦义十分感动,表示如果日后高升,一定不会忘记提携李德裕。
可是就在杨钦义启程行至汴州时,又突然接到皇帝的诏书,让他重返淮南担任监军。杨钦义返回淮南后,第一件事就是想将李德裕赠予的数十件珍玩宝物如数奉还。可是李德裕却丝毫不以为然,他告诉杨钦说这点东西不算什么,希望杨钦义不要多虑。
杨钦义听完后大为感动,原先对李德裕的不良印象一笔勾销,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杨钦义发誓如果未来有合适的机会,一定让李德裕重返朝廷。后来杨钦义果然再次入朝担任枢密使,史料上没有记载李德裕重新回归朝廷,杨钦义是否起了什么作用,但李德裕复相之后,和杨钦义的关系十分要好,而且李德裕充分利用他和杨钦义的关系,妥善解决了军队统帅指挥权与宦官监军之间的关系。
李德裕后来在平定泽潞之乱与北征回鹘的作战中,总结了贞元十四年(798年)时韩全义奉命讨伐吴少诚以来对叛乱藩镇作战屡屡失败的教训,李德裕认为,以往朝廷用兵往往存在三大弊端:
一、皇帝为军队下诏令,宰相大多事先并不知情。
二、监军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图指挥军队,而军队统帅无法指挥军队。
三、每支军队都有宦官充当监使,选用军中骁勇善战者保护自己,而那些上阵打仗的士兵多为怯弱胆小者,每次开战,监使都在距离战场很远的地方,只要看到军队怯战,立即带着卫队先行撤退,最终导致军队溃退。
李德裕说的这三点,显然是将产生弊端的根源归结为宦官监军所致,于是他与枢密使杨钦义、刘行深协商,提出各军监军从今以后不参与军政事宜,允许监军在每千人中抽去十人充当护卫,如果军队打了胜仗,监军可以跟着统帅一同得到封赏。
杨钦义和刘行深接受了李德裕的提议,并上奏皇帝李瀍形成制度,以便在未来用兵时得到贯彻实施。而且今后皇帝为军队下达诏令,都重新回归中书省,由宰相起草相关诏书,进而避免宦官染指诏书下达事宜。从后来官军出战的战绩来看,李德裕提出的解决办法,使得李瀍在位时期的官军战斗力较之以往提升了不少,这一点从后来的平定泽潞之乱以及北征回鹘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泽潞之乱
李德裕复相后除了在朝廷内部巩固自己的地位、抑制宦官权力之外,还对藩镇采取了强势策略。会昌三年(843年)泽潞镇节度使刘稹发动叛乱,李德裕毅然决定采取用兵策略,决心平定其叛乱。
泽潞镇是刘悟、刘从谏、刘稹祖孙三代经营的独立王国。宪宗李纯平定淮西吴元济后,接着又进兵征讨李师道,而当时身为李师道牙将的刘悟徘徊不战,结果差点遭到李师道的诛杀,刘悟最终返兵诛杀李师道投降官军,被授予义成军节度使。
从刘悟归降朝廷到其孙刘稹发动叛乱,中间经历了极其复杂的过程。
穆宗李恒即位当年,幽州的朱克融发动叛乱,囚禁节度使张弘靖,而刘悟受命为卢龙节度使出任渔阳,当时又逢王廷凑发动叛乱,于是改任刘悟为幽、镇招讨。
当时刘悟军中的监军刘承偕,仰仗自己是皇太后养子,多次当众羞辱刘悟,纵容其下属横行不法,而且唆使刘悟部将张问取而代之。刘悟终于忍无可忍,最终率领部众囚禁刘承偕,并想要将其杀掉,被幕僚劝止。
刘悟囚禁刘承偕等于公开和朝廷翻脸,不过穆宗李恒知道是刘承偕太过分,所以没有追究刘悟的责任,而是让他将刘承偕送还朝廷。结果心态失衡的刘悟拒不奉诏,直到穆宗李恒下诏流放刘承偕,刘悟才奉诏放人,这场兵变一直持续三个月方才平。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刘悟看到了朝廷软弱的一面,于是他决定效仿河北三镇,将自己的地盘经营成独立王国。
由于穆宗李恒采取的“销兵”之策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出现偏差,最终导致被销之兵很多都投奔到了刘悟帐下,使得刘悟的实力急速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