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东征江淮(第7/9页)

对于杜伏威我只想说,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而这个决定却是个置他于死地的决定,但是这些依然不能掩盖杜伏威曾经的光芒。我们只要记住这个曾经叱咤风云过的英雄,记住他曾经给隋朝腐朽统治以沉重的打击就够了。

还是那句话,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

进攻峡石还是丹阳?

张善安被擒,可以说唐军在西南边的半圆部分已经画完。

少了张善安这个“手足”,虽然令辅公祏闪过一丝不祥的念头,但并没有削减他造反的热情。因为他知道一旦上了“造反”这条大船,就只能扬帆远航,而没有返航的余地。而对于唐军来讲,现在可以放开手脚,尽情地把那个半圆画得更加完美。

武德七年(624)三月,李世、李靖率领水军到达舒州。

舒州在淮河的旁边,唐军此次进军舒州是为了夺取淮河南端的寿阳,因为一旦夺取寿阳,唐军可以说就画完了东北边的半圆部分。应该说,夺取寿阳的战役进展得非常顺利,李世带领一万名步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过了淮河,寿阳守将闻风丧胆,率众投降。

然后李世一鼓作气地进逼峡石,峡石属于冯慧亮驻守的区域,在这里唐军遇到了麻烦。冯慧亮让这里的守将坚守不出。任凭李世怎么挑衅,峡石的守将甘心做缩头乌龟。冯慧亮的做法极其聪明,因为他知道唐军不能在峡石这个地区待的时间太长,因为在峡石的前方就是丹阳,而丹阳才是唐军最终的目标。

冯慧亮的算盘拨得实在精明,自己坚守不出,唐军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撤退,要么向丹阳进攻。

唐军是绝不可能撤退的,峡石攻不破,那就直接攻丹阳,一旦攻陷丹阳,峡石便会不攻自破。唐军的策略很明显。

是的!你只要进攻丹阳,我就会抄你的后路。冯慧亮的策略更明显。

幸好,在峡石李孝恭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正是这次会议挽救了唐军。

作为全军总指挥,李孝恭的心情颇为不爽,因为辅公祏虽然兵强马壮,但是和王世充、窦建德等人比起来,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李世民当初一打二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而现在自己从长安出来已经整整半年的时间,战局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

李孝恭当然不希望在李渊的头脑里留下个“孝恭无能”的印象。他决定在五月份之前,必须解决辅公祏的叛乱问题。不然的话,将无法向李渊交代。所以在石峡,李孝恭特别召开了这次军事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意见基本上很统一———攻打丹阳。只有一个人持反对意见,这个人就是李靖。

“我反对!”李靖站起来说道,“丹阳固然是我们最终的目标,现在我们也的确离这个目标很近,但是我们有多少把握能够短时间攻下丹阳,诸位说说看。”

全场鸦雀无声。李靖的问话不无道理,因为丹阳外号石头城,也就是传说中的易守难攻。

“如果没有把握,一旦攻打丹阳城陷入持久战,冯慧亮抄我们的后路怎么办?”

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只有李靖想到了。

“我认为应该先出其不意攻打冯慧亮,只要解决了冯慧亮,辅公祏必败!”李靖斩钉截铁地说。

实践会再一次证明,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

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才能做到出其不意。所以接下来,继李大亮成功忽悠张善安后,李靖大忽悠再次开忽。

两大忽悠术

李靖的忽悠策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麻痹忽悠法。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李靖派出了一小部分唐军,这部分唐军主要由老弱病残人士组成。他们的任务是偷袭冯慧亮的大营。当然,李靖并不是让这些人去送死,这些人只要达到引蛇出洞的目的就可以了。不过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有个必须的前提———只许败不许胜。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敲一竹杠转身就跑。最终结果:这些老幼病残人士出色地完成了这次引蛇出洞的任务。

当冯慧亮看到只有少部分唐军来偷袭后,不禁暗暗地好笑。真拿我当缩头乌龟了啊?追!一个也不能让他们回去!

冯慧亮的信心是百倍的,在他看来这是一次很好打击唐军士气的机会,所以他快马加鞭率领手下人,全力地追击。他当然不会想到,最终的结果正和他的想法完全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