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东征江淮(第4/9页)
有的人也许会问,为什么不用李世民?
至于李世民嘛,鉴于这位仁兄先前由于骄傲得尾巴翘上了天,朝廷对他猜忌颇深,所以这一次暂时先靠边站一站。如果“三李组合”实在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再让李世民同学出场也不晚。
九月二日,李孝恭率领十万大军离开长安,向江淮挺进。
由于唐军声势浩大,各路大军齐头并进,气势如虹,给辅公祏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就在李孝恭刚刚离开长安三天,辅公祏便在长江沿岸布置好了防线。
为了不让唐军进入境内,辅公祏派部将冯慧亮、陈世当率领三万水军驻守在博望山,又派部将陈正通、徐绍宗率领两万步兵驻守在青林山,然后又在梁山用铁索拦腰截断江中航道,并在江边修建了绵延几里的临时驻军城,与博望山和青林山互成掎角之势。
辅公祏的策略很明显,就是首先利用这个“铁三角”将唐军阻击在长江以东,然后等待时机,率军渡江西征。
我们常说,两个有情人总能擦出激情的火花,其实战争也不例外,这一次的两军东西大碰撞,势必也会火星四溅,可出人意料的是,当唐军到达长江岸边正准备渡江时,老天爷拦住了唐军的去路。天降大雨,长江发大水。
想想长江发大水时候的样子。水流湍急,浪石飞溅!
但是我要告诉你,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长江发大水的样子要远远超过现在N多倍,因为那个时候并没有什么治理长江的理念,而且也不具备现在的科技手段,所以长江发大水时,无论是渡江的、打鱼的,还是游山玩水的,四个字———全都暂停。
唐军的气势能镇住辅公祏,但无论如何也镇不住老天爷。正所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你管得了?
所以郁闷的李孝恭只能驻扎在长江岸边,耐着性子等待时机。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将近一个月,长江仍然是波浪滔天,水势丝毫没有下降的趋势,对于唐军来讲,这实在不是个好消息,因为远征的最大忌讳就是拖拉时间。
就在李孝恭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人向他提出了“削辅手足”的作战方案。这个人就是李靖。
削辅手足
在李靖看来,现在长江发大水并不妨碍唐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只是对象需要变一变,由辅公祏变成张善安。
张善安作为辅公祏的盟友,可以说算是辅公祏的手足,但是其实力绝对不如辅公祏,李靖认为与其在岸边坐等长江大水消退,不如先拣弱的打,拿张善安开刀,是为“削辅手足”。
李靖的这个建议,应该说是个很不错的方案,因为当时张善安身在洪州,也就是说在唐军的正南方,如果不拔掉这颗钉子,在唐军未来渡江的时候,很有可能会遭到辅公祏和张善安的东南两路夹击。
而且辅公祏偏安江淮一隅,唐军若想彻底平定那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进行“半圆式”的战略包围,画一个半圆将辅公祏紧紧地夹在江淮地带不能动弹,然后步步紧逼,缩小其活动范围。
而要想画个完整的半圆就必须首先解决张善安,不然的话,唐军的这个半圆最多只能画45度。那就先从张善安开始吧。这个任务,李孝恭把它交给了部将安抚大使李大亮。
“削辅手足”行动正式开始!
十二月二日,李大亮到达洪州,与张善安隔水列阵对峙。由于初来乍到,唐军对这里的一切都很陌生,所以李大亮并不急于和对方死拼,而是首先搞起了政治劝降工作。
劝降能成功那是再好不过,如果不成功,这项工作也没有白做,至少在这个期间,唐军可以充分地进行战前准备。不过令李大亮没有想到的是,本次劝降工作完成得异常顺利。
原因只有一个,张善安是个禁不住忽悠的人。作为南昌的地方军阀,张善安本没有一争天下的野心,在他的心中只有五个字———过安生日子,所以在中原各路诸侯你来我往不断征伐时,张善安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地盘,不惹事,不声张。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实力实在太过弱小。
这本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但问题是世界上不是你不生事就可以免去很多麻烦的。而张善安恰恰又是个禁不住三句话忽悠的人,所以当辅公祏反复忽悠他加盟自己的连锁店时,这位仁兄还是禁不住诱惑,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对抗唐朝的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