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进击山西(第4/10页)
就这样,尉迟恭率领着手中仅剩的一千人马,悄悄地改道前往蒲坂。他相信,这次一定会瞒过李世民。但是,当他走到一个叫安邑的地方时,尉迟恭觉得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在他的前方,出现了唐军,准确地说是李世民率领的唐军。
难道李世民是神仙?已经算出了尉迟恭会去蒲坂?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我只能告诉你,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除了具备勇敢、谋略之外,还要具备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敏锐的直觉。敏锐的直觉告诉李世民,尉迟恭很可能会改变行军路线。
当李世民取得美良川大捷后,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喜悦之中。他明白,尉迟恭这样的对手,不能给他半点缓手之力,必须要穷追猛打。正所谓:宜将剩勇追穷寇!
所以,当尉迟恭悠闲地走在前往蒲坂的路上时,李世民率领三千轻骑兵,连夜抄小路,直插美良川到蒲坂的必经之路———安邑。
也许你会问,李世民为什么会有这样敏锐的直觉?
我只能用两个字来回答你:天赋!
钉子户
安邑这个地方,名字虽好,但尉迟恭在这里注定是不能安逸的,相反,由于李世民的突然出现,让尉迟恭很是手忙脚乱。
经过我们尉迟恭同志的奋力拼杀,最终的结果是:除了尉迟恭本人和监军寻相之外,其余的人不是阵亡就是被俘虏。
虽然结局是惨败的,但小命是必须要保的。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我尉迟恭还活着,相信终有一天会打败你李世民。
结果证明,尉迟恭的愿望是好的,但是他终究没能实现。不过,他最终却以另一种方式,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了。
遭到了李世民的两次伏击,除了还有个寻相在身边之外,尉迟恭基本上算是成了光杆司令。事实上,光杆司令也有他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可以毫无顾忌地逃跑。
尉迟恭快马加鞭,他和寻相终于逃出了李世民的伏击圈,跑到了宋金刚那里。尉迟恭惨败的消息,让刘武周很愤怒,在他的眼中,李世民就像个钉子户,拔不掉,铲不动。
缩在柏壁的李世民让刘武周毫无办法,但是身在浩州的李仲文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浩州是晋西(今山西汾阳)重镇,李渊起兵前这个地方叫西河郡,武德元年改名为浩州。
到目前为止,山西所有的地方都已经陷落,只有浩州还在唐军手中。事实上,从武德二年七月底开始,浩州就屡遭宋金刚部队的进攻,当时驻守浩州的并不是李仲文,而是一个叫刘赡的人,时任浩州刺史。
刘赡这个人有个特点:认死理儿。但在某些特殊时候,认死理儿不一定是坏事。此时,刘赡认准了一条道———坚守浩州。我就是要证明给人看,所有的地方全都陷落,但浩州绝对是个例外!它在我的手中一定会固若金汤!
结果证明,他做到了,而且做得还相当不错。史载:贼数攻之,辄为赡所败。
浩州的存在可以算是个奇迹,但是更奇迹的还在后边。
就在李世民取得美良川大捷的同时,一个人悄悄地来到了浩州。这个人就是李密的堂叔———李仲文。刘赡是个认死理儿,李仲文是个二杆子。
他本来是和裴寂一起到山西讨伐刘武周的,裴寂在度索原惨败后,李仲文无奈之下只能四处打游击,二杆子精神实在无从发挥,而且手下的人越打越少,眼看再打下去就成了光杆司令。
所以,李仲文当机立断,引兵前往浩州,和刘赡会合,共守浩州。可是李仲文刚到浩州,就遭到了刘武周的猛烈进攻。没办法,命苦不能怨政府,受累不能怪社会啊。
别看李仲文打游击不在行,但却是个守城专家。在浩州,李仲文的二杆子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在他和刘赡的共同努力下,顶住了刘武周部队一波又一波的进攻。汾阳太符观《郭将军墓碑》中记载着这样几句话:四面受敌,千里绝援,关山杳杳,望长安如日月;岁月遥遥,疑京兆于天上。用一句话来形容: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就是在这样一种异常凶险的状况下,李仲文没有想到自己在浩州居然足足守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李仲文凭借其“二杆子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