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进击山西(第3/10页)
但是,刘武周并不买账,无奈之下,李渊只能下令招魂以安葬。
公平地讲,李孝基是个好人,同时也是个能力有限的人,曾经面对如此良好的战机,他却轻易地错过了。
不管怎样,李孝基也是为国捐躯,和那些投敌叛国的人比起来,李孝基还是很不错的。至于他的能力问题,我想我们还是对人不必苛求。
因为我们都是凡人。凡人的特点就是:永远越不过自身的局限性。
不放弃
当李世民知道李孝基被杀的消息后,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
作为自己的叔叔,李世民本应该最了解叔叔的能力,李孝基是个尽职尽责的人,但是要想办好一件事情,仅仅做到尽职尽责是远远不够的。归根到底一句话,李孝基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而李世民偏偏让他赶鸭子上架,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国时期,诸葛亮也是让一个不能独当一面的马谡去守街亭,结果大败而归。只是,马谡还能跑回来和诸葛亮见上一面,而李孝基却永远不能再回来。想到这里,李世民不禁潸然泪下。
在他看来,自己是造成叔叔被杀的罪魁祸首。
而且,从整个战局来看,偏师部队全军覆没,造成的消极影响是相当大的。刚到了山西就打了这样一个大败仗,一时间唐军谈虎色变,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局势是险恶的,人心是浮动的,只有李世民始终是信心百倍的。
不放弃!决不放弃!永不放弃!
———英国首相丘吉尔
我知道,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我会全力向前闯!忍受失败的痛苦,即使再苦再难,也要奋力前进!我相信,那个笑到最后的人,一定是我!
于是,就在这种险恶的形势下,李世民开始展现出他超越常人的一面。可以说,李孝基的死点燃了李世民胸中愤怒的火焰,他仿佛看到前方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正在向他招手。这种力量的名字叫做:信念。
很快,李世民就等到了这个机会。
十二月二十三日,李世民得到了一个重要情报,尉迟恭的增援部队,由于光荣地完成了增援夏县的任务,准备返回老巢浍州。
李世民果断决定,在尉迟恭返回浍州的途中,打一场伏击战。李世民这样做,不仅是为李孝基报仇,更重要的是,借此战的胜利鼓舞一下士气低落的唐军。
鉴于这个任务实在太过重要,李世民充分汲取了夏县之败的教训,在选帅工作上,是慎之又慎。最后,在经过深思熟虑和一番对比之后,李世民决定将这次伏击战的任务交给两个人:殷开山和秦琼。
殷开山是李世民的心腹爱将,这些年在李世民手下东征西讨,积累了很多实战经验。更重要的是殷开山是一个见到敌人眼就红的人,任凭别人说什么,我也得抄家伙就上。
而选择秦琼,是因为李世民很顾忌尉迟恭的武艺。在唐军阵营中,相信也只有秦琼可以和尉迟恭对上靶子。
伏击战,打的就是一个字:猛!
现在好了,一个猛将配上一个猛人,相信这场伏击战打得一定会很生猛。
在哪里打呢?就在美良川吧。
美良川是夏县返回浍州的必经之地,这个地方有个最大的特点:四周环山。这实在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李世民忽然感觉胜利的天平开始向自己倾斜。
正如李世民所料,三天后,传来重大喜讯:美良川大捷!美良川大捷除了殷开山和秦琼指挥得当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尉迟恭轻敌所致。
有句话叫做:骄兵必败。
刚刚灭了李孝基,就挨了李世民的当头一棒,本以为李世民只会在柏壁做缩头乌龟,没想到打了自己的闷棍,尉迟恭郁闷到了极点。但郁闷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眼下还是要迅速决定去往何方。
由于遭到了伏击,尉迟恭觉得不能再往前走了,说不定在前方李世民已经布下了另一个伏击圈,就等着自己往里钻了。相同的错误,当然不能犯两次。所以,尉迟恭当下改变返回浍州的决定,准备改道前往河东和驻守蒲坂的王行本会和。
这个世界有时真的很奇妙,明明你已经预料到事情的发展方向,而且你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最终的结果还是事与愿违。
有的人注定了,命运中是有克星的。而李世民就是尉迟恭的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