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刘文静案件(第5/7页)

该怎样处理刘文静呢?李渊陷入了矛盾之中。因为刘文静的身份实在太过特殊,作为太原起兵的第三号开国功臣,刘文静有着很高的威信,如果这个事件处理不好,那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许会超出他的想象。

所以,李渊决定,再听听一个人的意见,这个人虽然不是本案调查组的成员,但他确是最了解刘文静的人,因为从起兵以来,刘文静一直在他的手下做事。

这个人就是李世民。

结论

在唐朝内部,李世民是最了解刘文静的人。当初刘文静来投奔李渊,他其实看重的是李世民,同时在多年的东征西讨中,两个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可以说,刘文静是李世民的亲信兼第一副手。

现在这个第一副手遇到了相当大的麻烦,李世民岂能袖手旁观?所以,当李渊征求李世民的看法时,李世民毫不犹豫地力保刘文静。

“当初起兵的事,是文静最先提出来的,到了长安后,大大小小的事都由他来处理,而且还和我一起东征西讨,现在说他有怨言是有可能的,但是说他谋反那是绝不可能的事!”

现在比分:三比一!反方扩大领先优势。但是政治不同于足球比赛,在政治领域有时优势越大,失败得越惨!

事实上,李世民也犯了和萧瑀、李纲同样的错误,都是对衍生出的新案情,视而不见。那么这个新案情究竟是什么呢?我的回答是:威胁皇权。

我们先把刘文静是不是谋反放到一边不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李世民、萧瑀、李纲的观点。

在这三个人的话语中,都大致表述了同一个意思,那就是承认刘文静确实有怨言,但是不同意刘文静谋反。从这三个人的话语中,我们同样也可以听出,他们是反对处置刘文静的。

下面将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那就是:刘文静可以针对朝廷的事情,发表不同意见,也应该发表不同意见,并且可以不讲方式方法,甚至是口无遮拦地进行表述,大家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

那么请问:朝廷的代表是谁呢?当然是李渊。手下的大臣,可以肆无忌惮地对朝政品头论足,而皇帝,是不是觉得很可怕?如果我是皇帝,我会觉得不寒而栗。最可怕的是,这个肆无忌惮对朝政品头论足的人,还有那么多人支持。

现在我们明白了,李世民、萧瑀、李纲三个人力保刘文静,其实是害了刘文静,因为在李渊看来,刘文静的背后似乎有一股很庞大的势力。这个势力的名字叫做:限权集团,限制皇权的集团!

在这个世界上,把持朝政的只能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决不允许任何人侵犯!对于威胁皇权的人,只有一个字:杀!

综合以上内容,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刘文静必死无疑!

隐藏的秘密

武德二年(619)九月二十日,太原起兵的第三号功臣刘文静和他的弟弟刘文起一起被押赴刑场。

刘文静临死前,抚摸着自己的胸口,说出了他这一生中最后的一句话,这句话也是一句流传了很久的经典:“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按照刘文静临死前的说法,李渊等于是屠杀功臣,唐朝的功臣有很多,为什么李渊只杀了刘文静一个人。

除了威胁皇权之外,事实上,刘文静被杀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刘文静案件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个秘密就藏在李渊的心中。

唐朝之所以能够建立,仅仅依靠李渊的深谋远虑、李世民的能征善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大批追随者,为其拼死效命。我们把这批为唐朝拼死效命的人统称为“太原功臣”。但是“太原功臣”实在是个很模糊的概念。

在李渊的心中,一直有一份名单,这份名单上的人物,都是最初追随他的亲密战友,可以说是唐朝建立过程中最有功劳的人,是李渊成就霸业的基础,也是李渊最重要的支持力量。

那么这个名单上都有谁呢?他们是:李世民、裴寂、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柴绍、唐俭、殷开山、刘世龙、刘政会、武士。对于这些人,李渊给了他们一个很合适的称谓,叫做“元谋勋效”。

为了表彰这些人,武德元年八月,李渊特意下达了一份诏书,除了确立他们“元谋勋效”的特殊身份之外,还对他们进行了奖励。这个奖励就是:授予免死牌。“免死牌”这玩意儿,如果你真觉得拿到它就可以“免死”的话,那你的死期也就不远了。简单地说,“免死牌”其实就是个荣誉,千万不要拿它太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