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刘文静案件(第4/7页)

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这个案子发生了质的变化!

倾向性

刘文静和小妾的矛盾、和裴寂的矛盾都已经下降到次要地位,现在的主要矛盾变成了刘文静和李渊的矛盾,李渊代表着朝廷,所以这个案子现在的关键点是刘文静和朝廷的矛盾。

刘文静实在想不到,自己的坦诚会使案情变得更复杂。不仅刘文静没有想到,所有的人其实都没有想到,但是只有一个人是例外。这个人就是李渊。

当调查组将刘文静的话如实报告给李渊后,李渊的脸色开始阴沉下来。因为他知道,刘文静的话其实针对的是自己。

“你们有什么看法呢?”李渊开始征求调查组成员的意见。

“微臣认为,肇仁不可能谋反!肇仁虽说有些高傲,但是谋反他实在是不敢的!”第一个说话的人是萧瑀。

萧瑀也是李渊非常信任的臣子,他是隋炀帝杨广的小舅子,在隋朝为官时,就经常劝谏杨广爱护百姓,最后弄得杨广心烦意乱,把他贬到了边远山区。唐朝建立后,他投靠了李渊,现在的官职是中书令。

“是啊!微臣也认为肇仁不可能谋反!有怨言不能代表就想谋反,请皇上明察!”紧接着李纲亮明自己的观点。

李纲当时的官职是礼部尚书,同时是东宫的太子詹事。这个人以敢说真话著称,曾经当面斥责过隋文帝杨坚,是个脾气耿直的人。

两个人都说刘文静不可能谋反。以这两个人的人格,李渊对他们的话应该深信不疑。

但是请注意,萧瑀和李纲所说的一切,都是针对原始的案情,显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现在案情已经出现了变化。所以他们的话,在李渊看来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裴监!你认为呢?”李渊将问题抛给了裴寂。

接下来,裴寂所说的话,对刘文静的前途将是至关重要的!很长时间以来,裴寂一直给人一种老实、忠厚的印象。尤其当刘文静向他挑衅的时候,裴寂总是表现出一副很大度的样子。但是,如果仅凭这些,你就真的认为裴寂老实、忠厚,那可是大错特错!

事实上,对于刘文静的挑衅,裴寂很想奋起反击,但是裴寂明白,两个人都是朝廷重臣,如果自己和刘文静处处斤斤计较,不仅没有任何好处,相反还会削弱自己在李渊心目中的地位,所以面对刘文静的挑衅,裴寂总是一笑而过。

以退为进,这是裴寂的策略。刘文静任凭你去闹吧,早晚有一天,你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

裴寂一直在等待着机会,他相信这个机会一定会到来,而时机一到,只要他祭出杀手锏,刘文静将毫无还手之力。现在,裴寂终于等到了反击刘文静的机会,他岂能白白错过。

所以当李渊征求他的意见时,这位看起来老实、忠厚的好人,终于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他说出了一段对刘文静很具有杀伤力的话:

“文静确实很有才略,但是这个人有很大的弱点,性格粗鲁,敢于冒险,现在他做出这样的事,看来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我觉得他是个危险分子,现在我们四周强敌很多,如果赦免了他,恐怕日后会出大问题。”

这简直是把刘文静往火坑里推。

裴寂这番话的杀伤力在于,指出了“德”与“才”的关系。刘文静很有才,但德行很差,如果德高才差,这个人即使想做坏事也不会成功,所以没有什么威胁。可是,如果才高德差,这种人就是典型的危险分子,因为这种人做好事很出色,同样做起坏事来也不差。

在裴寂的话里,刘文静就是典型的“才高德差”之人。听完裴寂的话后,李渊的眉头紧紧地锁在了一起。现在针对刘文静谋反案,认为刘文静谋反成立的正方代表是裴寂,认为刘文静谋反不成立的反方代表是萧瑀和李纲,二比一。

少数服从多数吗?李渊当然不同意。

事实上,刘文静谋反究竟成立与否,关键要看李渊的态度。李渊当然不愿相信刘文静真的谋反,作为曾经宠信过的臣子,李渊还是有着很深的感情的。李渊并没有像后来的朱元璋那样,大肆屠杀功臣。但是作为拥有绝对权力的皇帝,如果真的出现谋反事件,相信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手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