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平定秦凉(第6/7页)

庞玉奋力死战,但是且战且退。他并没有忘记李世民的交代,他相信在李世民的交代中,蕴藏着一个绝对可以打败宗罗睺的计划。

到现在为止,庞玉很好地完成了李世民交给他的任务。虽然且战且退,但是阵型保持得依然完好。

宗罗睺是一员猛将,但军事水平绝对不行。他没有看出庞玉是在有意识地主动撤退,而不是打了败仗溃退而逃。

怎么区分?看阵型。溃退而逃绝对不会将阵型保持得依然完好。

所以宗罗睺继续穷追猛打,全神贯注地穷追猛打。他的惨败就在于太全神贯注!

前边我们说过,庞玉在浅水原南边布阵,也就是说宗罗睺是面朝南进行作战。在这里我再一次提醒大家:浅水原是一大片平坦的开阔地。薛仁杲可以从背后袭击刘文静,李世民为什么就不能从背后袭击宗罗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当宗罗睺回身迎战时,已经来不及了。李世民身先士卒率领数百名骑兵,迅速地冲进宗罗睺的阵中,用骑兵冲击步兵,那简直就是势如破竹,加上庞玉的背后夹击,宗罗睺的阵型一下子就乱套了。

打仗不怕人少,就怕自乱阵脚。史书记载:罗睺士卒大溃,斩首数千骑。一下子损失了几千人,宗罗睺彻底懵了。更要命的是退向高城的路已经被堵死。情急之下,宗罗睺决定向折摭城撤退,毕竟自己的主帅薛仁杲还在那里。宗罗睺虽然想得不错,但是李世民是不会给西秦军以任何喘息机会的。李世民下令:全军进击折摭城!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

李世民深深懂得一鼓作气的道理。

但是就在李世民准备向折摭城发起猛烈的冲击时,却遭到了一个人的反对。这个人就是窦轨。窦轨认为,虽然宗罗睺战败了,但是薛仁杲在折摭城的主力并没有什么损失,如果贸然进兵,恐怕于己不利。窦轨是李世民的亲舅舅,平常对这位亲舅舅,李世民一向是毕恭毕敬。但是现在,李世民作为战场的主帅,知道不能顾及长幼之礼,如果失去战机,一切都将无可挽回。李世民对窦轨只说了八个字:破竹之势,不可失也!然后他率领大队人马,向折摭城蜂拥而去。

薛仁杲领兵拒守。这一次轮到了李世民骂阵,薛仁杲当缩头乌龟,也是三个字:不出战。但是李世民确实比薛仁杲技高一筹。

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李世民玩起了攻心战。

“守城的将士听着,只要你们投降,秦王绝对保证大家的人身安全。”

“秦王知道你们缺粮,别再硬撑着了!”

“想一想你们的老婆孩子吧,你们难道不想和家人团聚吗?”

自古以来,“亲情”这一关谁都不好过。十一月十五日,薛仁杲的部将浑干率众投降,然后一批又一批的西秦兵士偷偷跑到唐军这一边来。仗打到这个份上,薛仁杲真的没法再撑下去了。

薛仁杲的下场

就此投降吧,即使不为了自己,也得为手下的兄弟们想想出路。不过薛仁杲依旧自信,他始终坚信凭借自己的一身本领,即使投降,李世民也绝对不会亏待自己。仗着这份自信,十一月十八日,薛仁杲率领折摭城的军民出城投降。

历时半年的平定西秦战役就此结束。

薛举活着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宝贝儿子嗜杀成性,就断定自己打下的基业迟早会被他断送。薛举猜到了结局,但是他没猜到这个结局到来得会这样快,他更加没有猜到薛仁杲最后的结局会比他惨十倍。

薛仁杲投降后,李世民很爱惜他的才能,将他收在自己帐下。两个人曾经有过这样一番对话:

“仁杲是真心愿意投降我吗?”

“仁杲仰慕秦王!是真心愿意投降!”

“你的父亲说你迟早会断送他的基业,你怎么看?”

“父亲说的不对,在秦王仗下,照样建功立业!”

“呵呵,希望我的父亲能够好好地接纳你。”

……

这是一段很平常的对话,但其中却暗含玄机。这个对话中隐藏着一个重要的讯息,李世民可以接受薛仁杲的投降,但是李渊会接受吗?事实上,李渊才是最高决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