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进军长安(第6/9页)
然后,李渊又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堪称经典。
“以后攻城,当以文德取之,要尽量避免使用武力,力争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
这句话成了大唐帝国立国的指导思想,后来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等盛世局面,都是从这句话中成功地汲取了经验。
是的,这就是“偃武修文”。
一个盛世局面的开创,绝不是仅仅依靠武力而成就的。千古皆然。
霍邑之战以李渊的大获全胜而告终,这也是李渊起兵以来,对隋朝作战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李渊显得异常兴奋,传令犒赏三军。
李渊犒赏三军的方式,有些与众不同,那就是不论出身贵贱,即使你是随军作战的奴隶,只要有战功就能得到奖赏。
为此,李渊还特别起草了一份告示,告诉全军将士,人人平等,只要有功,不论出身,都会依据战功进行奖赏。
这种措施在现在看来好像很平常。但是,请注意,李渊是距今一千多年的人,在那个重门第观念的时代,李渊居然能够做到有现代人还难以完全做到的平等思想,真是令人匪夷所思。我曾经怀疑是不是史书为了美化李渊的开国功勋,故意这么写。
当我认真分析李渊的人生成功轨迹后,我很快打消了这种怀疑,因为在李渊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高贵的品质,那就是———仁者仁心。所以,李渊能够具有人人平等的思想,就能够让人理解了,这显然不是依靠社会整体思想的进步,而印在某个人身上的思想烙印。
只要你具备仁者的心灵,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会体现出伟大的博爱。
攻占了霍邑,李渊的部队略加休整,继续南进。八月十二日,到达绛郡(今山西新绛境内)。
李渊又碰到了新的对手。继宋老生之后,第二位抗拒李渊的人是陈叔达,他领兵坚守绛郡。
超级写手陈叔达
要说起这个陈叔达,可是大有来头,这位仁兄乃是陈宣帝的第十六个儿子,很有才学,在他还是个小孩子时,有一次参加一次宫廷宴会,在一顿饭的工夫,就写了十首诗,被人们争相传诵,成了当时著名的超级写手。
后来,陈朝灭亡后,杨坚爱惜他的才华,让他做了绛郡通守。
其实,我认为这个安排是不合理的,陈叔达虽然很有才华,但那是文才,不是武略,让一个书生去带兵,结果可想而知。
不能让上等货大材小用。
八月十三日,李渊的军队向陈叔达发起猛攻,结果没用多长时间,隋军一败涂地,陈叔达战败被俘。
李渊和杨坚一样,也是很爱惜陈叔达才华的,所以当手下的士兵将陈叔达绑到他的面前时,李渊第一件事就是替陈叔达松绑。
“将军受惊了!”李渊的声音很温和。
“哼!我现在乃是阶下囚,受不起唐公的这番礼遇啊!”陈叔达语中带刺地说道。
“呵呵,我爱惜将军的才华,希望将军能够归顺于我,我们共举大业,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间,将军可愿否?”
“拯救黎民百姓难道就必须造反吗?李渊你这是大逆不道啊。”
“将军此言差矣!今杨广无道,天下人揭竿而起,其实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推翻暴政。我和他们一样,别无二心。今日起兵,虽然反对杨广,但是却想拥立代王。”
接下来李渊的这句话,说得很有分量,在我看来,陈叔达投靠李渊,就是这句话起了作用。
“将军是陈朝人,当初杨坚爱惜您的才华,您屈尊于他,今日李渊同样爱惜将军的才华,将军为何执意不从呢?”
这绝对是一句刺激陈叔达神经的话,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别在这跟我装忠贞,你可以投靠杨坚,为什么就不能投靠我?
陈叔达虽然是个书呆子,但并不是弱智,当然也不是圣人。
在一般情况下,生存是硬道理。如果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就不好了。所以陈叔达决定投靠李渊。
“唐公如此爱惜我,我愿效犬马之劳!”
收拢人心当然要恩威并举,李渊是这方面的专家。
自此陈叔达成为李渊的超级写手,和温大雅同掌机密文件。后来李渊军中的军书、教令、文告,以及李渊开会的发言稿等,基本上都是出自陈叔达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