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进军长安(第3/9页)

“宋老生和屈突通据守险要,要打败他们不是很容易,李密虽然同意和咱们联合,但是这个人野心难测,这些对咱们都不利啊。突厥人言而无信,刘武周又和他们狼狈为奸,太原是咱们的根据地,咱们手下将士的家属都在那里,我认为应该回救太原,至于进军长安嘛,以后还会有机会。”

如果抛开裴寂的身份和当时的时局,裴寂的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他忽略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个传言是真是假还不确定,既然不确定,你作为首席谋臣,就轻易地忽悠撤兵,往好了说你是胆小怕事,说得严重了,那就是涣散军心;第二个问题,即使这个传言是真的,也不一定就只有回救太原这一个办法,如果这时候真的撤军,宋老生和屈突通主动进攻怎么办?到时李密再来个痛打落水狗,我相信李渊到不了太原,就会彻底地玩完。

所以接下来就有人开始反对裴寂,反对的人是李世民。

“此言差矣!请问裴大人,突厥人真要是想进攻太原,为什么不就近攻取离他最近的马邑,而舍近求远深入腹地攻取晋阳?”

“这个……”裴寂一时语塞。

“我认为,刘武周和突厥人表面联合,但实际上他们是互相猜忌,就好像我们和突厥联合一样,双方是出自真心的吗?”李世民的话掷地有声。

“而且,现在朝廷已经派兵拦截我们,如果就此撤回太原,必然会涣散军心,弄不好会出现军队哗变的情况,那我们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将前功尽弃!”

“是啊,二弟说得有理。现在我们四周的敌人都很强大,如果撤军,到时腹背受敌可怎么办啊?”李建成补充说。

“请父亲放心,等雨停了,若不杀了宋老生和屈突通,孩儿愿以死谢罪!”

“我和二弟同愿以死谢罪!”

这就是年轻人,他们朝气蓬勃。一位伟人曾经对年轻人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终将是你们的!千古不变的真理。

李渊看着两个宝贝儿子信誓旦旦的样子,心中不禁一阵激动。他知道,此刻自己绝不能后退一步。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在特定的环境下,后退就是死亡,前进才会有希望。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我不是不听你的,不按你说的去做,我能力不够啊。)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能力不够,中途会做不下去,而你还没做只是嘴上说啊。)

至言哉!

决不后退,继续前进。我意已决,今后凡有言后退者,定斩不饶!此时的李渊就像古罗马的角斗士一样,面对眼前凶猛的野兽,他已做好决战的准备。战则胜,不胜则死!

但是对于突厥人袭击晋阳的消息,无论其是真是假,还是要认真对待。李渊决定让刘文静再次出使突厥,想方设法地稳住突厥人,哪怕献上无数的金银财宝。

对付宋老生

刘文静走后,李渊迅速部署了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攻取军事重镇霍邑。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想要攻取长安,必须从霍邑经过。而且当时的时局对李渊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大业十三年(617)七月,武威鹰扬府司马李轨起兵,自称河西大凉王,随后攻克张掖、敦煌等地,拥有河西五郡之地。

金城人薛举自称秦帝,立其子薛仁杲为皇太子,随后攻取天水郡,对关中地区虎视眈眈。

而东边的李密,自从和李渊结成同盟后,率军猛攻洛阳,隋将王世充屡战屡败,杨广命左御卫大将军涿郡留守薛士雄率领精兵三万人讨伐李密,但是这位仁兄很不走运,率军走到河间时,碰上了窦建德的起义军,结果被打得大败,薛士雄只率领数十骑兵逃回了涿郡。

这几件事情的发生,使当时的局势一下子向着有利于李渊的方向发展。首先河南、河北的隋军主力,被李密、窦建德等起义军牵制在洛阳一带,无暇西顾。而长安的代王杨侑为了防备薛举、李轨进攻关中地区,不得已从长安附近抽调了五万精兵防守西线。

这样一来,身在霍邑的宋老生和河东的屈突通,就像武大郎爬杠子一样,上下够不着地悬在了那里,既得不到东部洛阳的增援,也得不到西部长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