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东亚同文会广东支部(第3/14页)
先期抵达广州的高桥谦和原口闻一,于6月下旬在西关观音桥观贤坊设立了事务所,标名为东亚同文会粤省分会[23],开始正式挂牌办事。随即按照该会规定,陆续展开各项事业。6月26日,为设在事务所内的留学生宿舍举行了设立式。
在1900年4月30日于东京麹町富士见轩召开的东亚同文会春季大会上,干事田锅安之助的报告将广东支部开设以来所进行的事业总结如下:
一、与地方的有志者联络沟通,不仅省城广州,与澳门、香港、汕头、潮州、佛山等地的有力之人亦陆续联系,因此各项事业得以顺利进行。
二、在省城有志者开办的时敏学堂增加日语课程,并劝说汕头、潮州的有志者在当地各开设一所东文学堂。
三、澳门《知新报》和广州《东华报》赞成本会主旨,《东华报》几乎可以说是本会的机关。此外,时敏学堂的发起人在该支部的劝说下,计划发刊《东亚报》,已筹集到大部分资金。
四、六名粤语留学生中,一人被聘请为潮州东文学堂日语教师,两人水土不服,一人已复籍海军,剩下的两人,正与汕头东文学堂联系选送其中一人为教师。[24]由此可见,虽然在粤语留学生方面投资最多,成效反而较小。
其实广东支部筹建的事业不止上述几项,高桥谦到粤之初,准备开办面向中国人士的东文学校,为此,向东亚同文会本部申请了100圆补助金。[25]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广东东亚同文书院于1899年10月张榜招生。该书院设在广州宝庆新街,由高桥谦任院长、原口闻一为总教,邓逢清、田野橘次、熊泽纯之助任教习。[26]首届定额30人,开馆日期为十月初一(11月3日),学生年龄限于15至30岁,须略通中文。以后每年秋季招生,每届均为30人。
广东东亚同文书院学课定为三年,第一、二年为普通课,分中文、东文两类,前者包括四书、左传、淮南子、作文、书牍记事、近思录、尚书、韩非子、管子、孙子、策论等,后者包括东语、东文翻译、万国地理、万国略史、算学、物理学、生理学、化学。第三年为高等课,东文类包括文明史、商业史、教育学、理财学、性理学、行政学、军制摘要、战时国际公法、社会学,中文类则有易经、荀子、墨子、作文、策论等,另外规定了自己阅读的12种书,即《通鉴辑览》《东华录》《皇朝史略》《续国史略》《朔方备乘》《天下郡国利病书》《通考详节》《皇朝通考》《经世文编》《经史百家杂抄》《大清会典》和《吏部则例》。其中一些课程,在当时的中国可以说相当前卫。学生毕业,发给文凭,并添注所学课程,以便荐往别处,充当教习及翻译;如有欲往日本留学者,可由广东支部照会东京东亚同文会总会,代为照应。[27]
东亚同文会在华开办同文书院,最著名的是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如果计算其前身,该会先后在中国的南京、上海、天津、汉口、广州等地开办过同文书院,在福州、汕头、潮州等地开办过东文学堂,在北京、广州等地开办过学堂,其中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已有专书研究[28],其他各同文书院、东文学堂等在《对支回顾录》《东亚同文会史》等书中亦多少有所言及,而广东东亚同文书院则未经论述,甚至相关著述亦鲜有提及,这不能不说是研究该会历史的重要缺失。
东亚同文会广东支部能够顺利展开活动,的确如高桥谦所说,与该支部得到广东地方士绅的支持响应密切相关。据说与东亚同文会广东支部有关的学校、报刊的关系人,大抵是地方的一、二流绅士,他们倾力办学,热烈鼓吹东亚同文会的趣旨,可见该支部与地方人士结交之深。如《东华报》发起人朱琪,是广东的一流名士,潮州东文学堂发起人杨鲁在当地极富资产名望,陈石珍则为潮州第一富豪。另外广西桂林的龙昌纶资产德望兼备,有同志百余人,专门来请该支部派人赴桂。[29]
最为典型的是广东东亚同文书院的创办,该书院评议员由17位广东绅士组成,其中邓家仁、陈芝昌、陈兆煌、邓纯昌、梁肇敏为时敏学堂创办人,其余各人,如盛景熙、陈连生、罗维东、邓紫垣、朱祖昌、陈栋元、冯绍基、黄汝驹、梁庆福、邝国元、莫伯伊、朱云表等,亦为绅士名流[30],而地方士绅通过结交东亚同文会广东支部,对所办事业也有所促进。时敏学堂开设时暂赁宝庆街民房,后来在刘园对岸印务局左近购地造屋,大启规模。[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