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救上到勤王戊戌庚子间的朝野政局(第16/24页)

本公司先上书太后,请归政皇上,各埠分上,次则电奏,再次则合各埠签名千百万,公请归政,陈说利害,人心拥戴。西后已悔,当肯相从。否则亦畏人心,不敢害皇上。同志再行设法签名,以多为贵。[125]

正当保皇会组织海外各地华侨接连不断地电请归政之际,清廷宣布立储,经元善等人发电谏阻,声震海内外。保皇会对此反应极为迅速和强烈,《清议报》印制《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序例》,随报派送,其中夹传单一纸,即1月27日上海合埠士商泣血公启。[126]先此海外华侨要求复政,有的已经含有反对废立之意,如美洲各属保皇会的电文称:

顷阅西报,谓皇上将有逊位之变,于今岁元旦,别立孺婴,以继大统。民等远闻之下,惊疑沸腾。伏思我皇上君临天下二十五年,功德在民,绝无过举。皇太后仁慈天纵,为国忧劳。当兹外患交迫之时,何至为此不祥之举。西报虽传是说,识者信其必无。但小民浅虑,惟抱愚忠,一纸传闻,万家号哭,仓皇奔告,吁地呼天,咸谓历朝权奸篡逆,皆先立幼主,遂移山河。民等受今上皇帝之恩二十余年,唯知有今上,不知有他,宁为鲁连蹈海之奇冤,诚不忍见汉献禅让之惨变。绅商等随处晓谕,力争其诬。无奈万口沸腾,惊疑难释,为此联名叩禀代达圣慈,恳请即降懿诏,归政圣皇,屏斥权奸,复行新政,庶几解海外之忧疑,免强邻之借口,商民等不胜大望。[127]

将要求复政与反对立储联系起来。

新加坡、暹罗、新金山、雪梨、温哥华、二埠、巴城、檀香山、海防、河内、南定等地华侨,先此本已电请归政,闻讯再度致电,反对立储,新加坡华侨还致电英、日、美三国驻华公使以及英国外交部,恳请保全皇帝,出力救上。仰光华侨则致电日本天皇和英国驻华公使。[128]暹罗华侨分别致函李鸿章、张之洞,鼓动响应。但也有部分地方的华侨在立储之后才开始电请复政。《知新报》报道:

接外埠访事来函云:加拿大属二埠、温哥哗埠,于去腊十九日已发电请圣安,并请太后归政。又闻美国各埠亦决意发电,以继其后,统计其时之电致北京者,二十三日有苗屑地,二十四日有气嗹拿,二十五日有抓厘抓罅,啤灵埠则准于二十六日发电,市卜坚与砵伦与及舍路,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亦陆续而电达总署,其大埠与二埠、温哥华等,尚拟元旦之日,电贺皇上新禧,并请归政。

其中二埠、温哥华等,“当立嗣之诏未下,则频请圣安,请归政,既闻立嗣,则电危言于政府,使收成命,其立词之严厉,以此两埠为最”[129]。由于复政与反对立储之间牵连甚多,难免相互混淆。

第五节 勤王

立储使得保皇会复行新政的期望几乎完全破灭,清政府与维新派的矛盾急剧激化。上海绅民除电阻外,已经提出罢市集议,要求诛斥权奸,表示与贼臣不共戴天,并以各国干预瓜分,会匪乘风而起为警示。而中国内地尤其是长江一带确有异动迹象。据说1月25日金陵得电,湘军统领多人密见刘坤一,

告奋勇,请举义旗勤王。时岘帅已交印,不敢举非常之事,婉谢之,但痛哭而已。湖湘义士顿足长吁,曰:“公守区区而甘解兵柄,公即不自计,独不为上之安危所系,四万万人性命所关计乎?公,前明之史阁部也。惜哉胡文忠、左文襄已死矣!使其尚在,则李莲英等逆贼早已除灭,而圣主早已复政矣!惜哉痛哉!”[130]

有人以“寓沪各省会党头目”的名义致函某西人,

略谓我等虽草莽英雄,颇知大义,因中国贪官污吏,不恤民隐,故逼迫至此耳。会中党羽在长江一带,约有十数万人,久仰先生爱护中国,我等从不与贵国教士为难。去岁八月以后,我等即思起义,因皇上安然无恙,冀中国尚有富强之日,故未敢多事。今读二十四日上谕,知皇上废立之事,已不能免,我等不能再行忍耐,要叩求先生设万全之策,阻止废立一事,仍请圣上复辟,大政亲操,以救中国。如蒙赐复,请登报章,五日后无回信,则亦不能久待,恐中国从此无安靖之日也。[131]

其时恰值正气会成立不久,此函极可能和与会的会党首领有关。武汉有人遍贴匿名揭帖,“论废立之事,语多骇听,并谓太后如不撤帘,我等忠义党人数万,定当举兵勤王,并不与各西商及教堂为难,各西人毋庸疑惧云”[132]。四川绅民则表示:“若朝廷果有变故,即当恃其险固,自据全省,奉光绪之年号,举诛奸之义旗。”[133]江西南昌绅民亦谓:废立果行,“则该处必起勤王之师”[134]。